每年夏季,儿童溺水事故如同一把利刃,刺痛无数家庭的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4岁以下儿童占比超60%。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溺水后的“黄金四分钟”急救与后续72小时的重症监护,是决定孩子生死与预后的关键战场。本文将带您穿透急救误区,掌握儿童溺水后重症监护的全流程科学策略。
------
一、黄金四分钟:现场急救的“生死时速”
第一步:迅速脱离水源
•❌错误操作:手拉手救援(易导致连环溺水)
•✅正确方法:
•岸上救援:用长杆、绳索或漂浮物递给溺水者
•入水救援:从背后接近,托住腋下将头部托出水面
第二步:评估生命体征
•判断意识:轻拍双肩并大声呼喊,观察是否有反应
•检查呼吸:俯身观察胸廓起伏,听是否有呼吸声(仅5-10秒)
•特殊情况:溺水者可能出现“假死”状态(有脉搏但无呼吸)
第三步:心肺复苏(CPR)
•儿童CPR与成人差异:
•按压深度:胸廓1/3厚度(约4-5cm)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
•人工呼吸:捏住鼻子,口对口吹气(每次1秒,观察胸廓抬起)
•黄金比例:30次按压+2次人工呼吸(循环进行)
第四步:AED使用
•⚠️注意事项:儿童需使用专用电极片(若无,可用成人电极片置于前胸后背)
•操作口诀:“开机-贴片-分析-电击”(电击前确保无人接触患者)
二、转运途中:争分夺秒的“移动监护”
1.保持呼吸道通畅
•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若意识不清,需持续监测血氧)
•吸氧:鼻导管或面罩给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4%)
2.生命体征监测
•必测指标:
•脉搏:颈动脉或股动脉(每5分钟记录一次)
•呼吸频率:正常儿童12-20次/分钟(溺水后可能呼吸急促或暂停)
•体温:低温可能导致心律失常(需用保温毯维持36-37℃)
3.避免二次伤害
•❌禁止:摇动患儿、喂食喂水、自行拔除异物
•✅必备物品:急救包、吸氧装置、便携式监护仪
三、重症监护室(ICU):72小时的“生命保卫战”
1.呼吸支持:从机械通气到自主呼吸
•指征:呼吸衰竭、意识障碍、血氧<90%
•模式选择:
•早期:压力控制通气(PCV)减少肺损伤
•恢复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逐步过渡
•撤机标准:自主呼吸试验(SBT)持续30分钟无呼吸窘迫
2.循环管理:维持“黄金血压”
•目标:收缩压>(年龄×2)+80mmHg(如5岁儿童>90mmHg)
•干预措施:
•液体复苏:晶体液(如生理盐水)首剂20ml/kg
•血管活性药:多巴胺用于低血压(起始剂量5μg/kg/min)
3.脑保护:预防“二次损伤”
•低温治疗:维持核心体温32-35℃(减少脑细胞代谢)
•镇静镇痛:咪达唑仑+芬太尼联合用药(降低颅内压)
•神经监测:每日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4.并发症防治:多器官“联防联控”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小潮气量通气(6ml/kg)
•应激性溃疡: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预防出血
•感染防控:每日查房前手消毒,气管插管处敷料每24小时更换
四、家庭护理:出院后的“康复接力”
1.呼吸功能训练
•吹气球:每日3次,每次10个(增强膈肌力量)
•缩唇呼吸:吸气2秒→呼气4秒(改善肺通气)
2.心理干预
•绘画疗法:让孩子画“溺水经历”(释放恐惧情绪)
•家庭支持:父母避免过度保护,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3.定期随访
•复查项目:肺功能、脑电图、神经心理评估
•随访时间: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
结语:每一秒都是生命的馈赠
儿童溺水后的抢救,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从黄金四分钟的现场急救,到转运途中的精准监护,再到ICU的72小时生命保卫战,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孩子的未来。记住这些关键数据:“4分钟内急救存活率50%,10分钟后几乎为0;72小时内脑水肿高峰期需严格控温。”当您看到孩子再次奔跑在阳光下时,会明白所有科学救治的努力都值得。愿每个家庭都能掌握这份“生命指南”,让悲剧不再重演。
(温世芳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PICU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