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冠”注健康,如何破解冠心病的防治密码

2025-04-03 18:5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冠状动脉作为心脏的供血通道,一旦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堵塞,就会引发心肌缺血缺氧,这正是冠心病的核心病理机制。这种疾病并非突然降临,而是由多种因素长期积累所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构成的“三高”组合持续损伤血管内壁;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加速动脉硬化进程;肥胖带来的代谢负担让心脏不堪重负;长期精神紧张则像无形的手不断拧紧心血管系统的发条。理解这些诱因,我们就能找到破解防治密码的第一把钥匙。

在日常生活管理中,饮食调整是最基础却关键的一环。减少饱和脂肪与胆固醇的摄入意味着要远离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转而拥抱燕麦、苹果这类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它们如同天然清道夫,能帮助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增加深色蔬菜和全谷物的比例,这些食物中的植物固醇能有效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吸收。优质蛋白质的选择也有讲究,深海鱼类所含的ω-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豆制品中的大豆异黄酮则有助于调节血脂谱系。控制食盐摄入量同样重要,过量钠离子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前负荷。

运动处方需要兼顾科学性与可持续性。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时保持能对话但不能唱歌的节奏,或者选择游泳这种对关节冲击较小的方式,都能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力量训练也不可忽视,适度的抗阻练习可以提升肌肉质量,间接增强基础代谢率。但要注意个体差异,运动强度应以不诱发心绞痛为原则,最好在专业指导下制定循序渐进的计划。

药物治疗是现代医学对抗冠心病的重要武器库。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防止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则像血管清道夫般稳定斑块结构。当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时,硝酸酯类药物能快速扩张冠脉缓解缺血。这些药物必须严格遵医嘱服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指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对于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支架植入术能在微创条件下重建血流通道,术后配合规范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大幅降低再狭窄风险。

预防永远优于治疗,定期体检就是最好的预警系统。4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进行血脂七项、同型半胱氨酸等专项检测,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能早期发现心肌缺血迹象。有家族史者更需要建立健康档案,动态追踪血压波动曲线。心理调适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长期的负面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这无异于给本已脆弱的心血管系统雪上加霜。通过正念冥想、艺术疗法等方式疏导压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脏康复训练将所有这些要素有机整合。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的呼吸训练能提高肺活量利用率,渐进式运动方案则帮助患者重建对运动的信心。营养师会根据代谢特点制定个性化膳食计划,心理医生协助纠正错误认知模式。这种多维度干预不仅能改善生理指标,更重要的是教会患者如何与疾病共存,将健康管理融入日常生活细节之中。

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实践这些防治策略时,就能逐步解开冠心病的健康密码。

(孟美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四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