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鼻咽癌放疗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2025-08-25 08: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鼻咽癌放疗是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因其照射范围涉及头颈部多个敏感区域(如黏膜、唾液腺、皮肤等),常伴随一系列不良反应。科学的预防与及时处理可显著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并保障治疗顺利进行。以下从常见不良反应入手,系统阐述其管理策略:

口腔黏膜炎与吞咽困难

放疗初期即可能出现口腔干燥、灼痛及溃疡形成,严重时影响进食。预防关键在于保持口腔清洁:每日用软毛牙刷轻柔刷牙,配合不含酒精的漱口水(如小苏打溶液或康复新液)含漱;避免辛辣、过热或粗糙食物刺激黏膜。若已发生溃疡,可局部涂抹凝胶类止痛剂(如利多卡因凝胶),并采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补充营养。对于剧烈疼痛者,医生可能短期开具弱阿片类药物缓解症状。此外,定期进行张口训练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后期张口受限。

皮肤反应的管理

照射野内的皮肤易出现红斑、脱屑甚至湿性渗出。日常护理需遵循“三避原则”:避摩擦(穿着棉质宽松衣物)、避日晒(外出时使用物理遮阳工具)、避化学刺激(禁用酒精类护肤品)。轻度干燥可外用维生素E乳膏保湿;若出现破损,应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自行挑破水泡,必要时由医护人员进行无菌换药。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对胶布过敏,固定体位时可选择低敏材质敷料。

放射性唾液腺损伤应对

腮腺受照后分泌功能下降导致口干症持续存在。除随身携带水壶频繁饮水外,可咀嚼无糖口香糖刺激残余腺体分泌,或使用人工唾液替代品缓解不适。中医针灸疗法选取廉泉、金津玉液等穴位,经临床验证能有效改善唾液流量。饮食调整同样重要,推荐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促进黏膜修复,同时减少高糖饮食以降低龋齿风险。

血液学毒性监测与干预

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增加感染与出血倾向。治疗期间需每周复查血常规,当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0×10⁹/L时启动升白针注射,并严格实施保护性隔离措施(如单人病房、紫外线消毒)。血小板低下者避免用力擤鼻、抠挖鼻孔,预防自发性出血。中药黄芪注射液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协同提升造血功能,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耳部并发症防治

中耳炎发生率较高,源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引发的中耳积液。患者应掌握正确擤鼻方法(单侧交替按压),禁用棉签深入耳道清理分泌物。出现耳闷胀感时及时行咽鼓管吹张术,必要时放置通气管引流。听力下降者可通过佩戴助听器改善交流障碍,同时避免噪音环境加重损伤。

颈部纤维化预防策略

长期纤维组织增生可能导致转头受限及面部不对称。每日进行颈部拉伸运动(缓慢左右旋转、前后屈伸),配合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物理治疗师指导下的淋巴引流按摩可减轻水肿,穿戴压力衣裤也有助于塑形恢复。对于已形成的瘢痕疙瘩,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硅胶贴片外用具有一定疗效。

营养支持与心理调适并重

体重下降超过5%即提示营养不良风险,需尽早介入肠内营养支持。高蛋白、易消化的匀浆膳配合少量多餐模式优于普通饮食。心理干预贯穿全程,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应对机制,家属参与式教育能增强治疗依从性。对于焦虑抑郁情绪明显者,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多学科协作与随访机制

放疗团队应包括肿瘤科医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及心理医生。治疗前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中动态调整剂量与分割方式,治疗后建立长期随访档案。每3个月复查电子鼻咽喉镜监测复发迹象,每年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筛查继发损害。通过医患共同决策模式,平衡疗效与安全性,最终实现肿瘤控制与生活质量的双重目标。

综上所述,鼻咽癌放疗不良反应的管理需要系统性、前瞻性和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患者主动参与自我护理,医护人员精准施策,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疗法优势,方能最大程度降低治疗毒性,助力患者平稳度过治疗期并回归正常生活。

(杨益 湖北省应城市人民医院 肿瘤血液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