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心脏跳动失去正常节奏,出现过快、过慢或不规则跳动时,这便是令人担忧的小儿心律失常。对于家长来说,迫切想要知道的是,孩子患上心律失常,究竟是源于先天缺陷,还是后天因素诱发?想要揭开这一疾病的发病真相,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小儿心律失常背后复杂的成因网络。
先天性因素:与生俱来的 “心跳密码” 错误
在小儿心律失常的成因中,先天性因素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部分孩子从一出生,心脏的 “电路系统” 就存在问题,这主要是由遗传基因异常和先天性心脏结构发育异常导致的。
遗传基因异常是导致先天性心律失常的关键因素之一。人类的心脏跳动由特定的基因调控,这些基因就像是心脏跳动的 “指挥官”,精确地控制着心脏电信号的产生和传导。一旦这些基因发生突变,就如同 “指挥官” 发出了错误指令,心脏的电活动规律被打破,进而引发心律失常。例如,长 QT 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患者由于相关基因的突变,导致心脏复极过程异常,心电图上 QT 间期延长,容易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严重时可导致猝死。据研究,大约有 5% - 10% 的小儿心律失常与遗传基因异常相关 。
先天性心脏结构发育异常同样会引起心律失常。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时,心脏结构的形成是一个精密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不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还会改变心脏电信号的传导路径。心脏为了适应这些结构上的变化,电活动会发生紊乱,从而导致心律失常。以房间隔缺损为例,由于心脏左右心房之间存在异常通道,使得心脏内的血流分布发生改变,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也会随之改变,容易引发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后天诱发因素:环境与健康状况的多重影响
除了先天性因素,后天的各种因素也可能成为小儿心律失常的诱发原因,这些因素涵盖了感染、心脏疾病、全身性疾病、药物及毒物影响等多个方面。
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后天诱发因素。当孩子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产生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毒素可能直接侵犯心脏,损害心脏的心肌细胞和传导系统。例如,病毒性心肌炎就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是常见的致病病毒。心肌细胞受损后,其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受到干扰,从而引发心律失常。轻者可能仅表现为偶发的早搏,重者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危及生命。
后天性心脏疾病也是导致小儿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后天形成的心脏疾病,会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脏瓣膜,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心脏瓣膜病变后,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心房和心室的负荷增加,心肌细胞长期处于异常的压力和张力状态下,电活动容易出现紊乱,进而引发心律失常。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会使心肌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影响心脏电信号的正常传导,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全身性疾病也与小儿心律失常密切相关。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心脏的代谢和电活动,使心脏跳动加快,容易引发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而当孩子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时,也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钾离子在心肌细胞的复极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自律性增强,容易出现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高钾血症则会抑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导致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等。
此外,药物及毒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产生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如洋地黄类药物,若使用剂量过大或患儿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就可能出现洋地黄中毒,引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一些毒物,如农药、重金属等进入体内后,也会损害心脏的正常功能,干扰心脏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
难以界定的情况: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
在实际临床中,有些小儿心律失常的情况难以单纯归为先天或后天因素,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具有先天性心律失常遗传倾向的孩子,在后天受到轻微感染或其他应激因素时,可能比正常孩子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且症状可能更为严重。又或者,后天发生的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损伤,原本潜在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微小异常也可能因此被诱发,导致心律失常变得更为复杂和顽固。
了解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真相,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若发现孩子出现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医生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病因,从而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无论是先天性因素还是后天诱发,只要积极应对,大多数小儿心律失常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让孩子重新拥有健康、规律的心跳。
(刘娜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小儿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