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额头滚烫、小脸通红,体温计显示 38.5℃甚至更高时,家长们的神经已紧绷到极致。若此时孩子突然双眼上翻、四肢抽搐,更会让家长瞬间陷入恐慌。这种在高热状态下突发的惊厥,就是儿童高热惊厥,一种 5 岁以下儿童常见的急症。了解高热惊厥的原理、掌握正确急救方法并做好科学预防,是每位家长守护孩子健康的必修课。
一、认识高热惊厥:揭开 “突发抽搐” 的神秘面纱
儿童高热惊厥并非 “神秘疾病”,而是体温快速上升时,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短暂性肌肉痉挛。正常情况下,儿童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体温调节中枢也不够稳定,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体温骤升,尤其是 38.5℃以上的高热,大脑神经细胞就像 “短路” 一样,异常兴奋并扩散到全身,最终导致惊厥发作。
数据显示,约 2%-5% 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至少一次高热惊厥,多发生在 6 个月至 5 岁之间,其中 18-22 个月的幼儿最为高发。虽然多数惊厥发作时间短暂(通常不超过 5 分钟),且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发作时的惊险场景仍让家长心有余悸。更重要的是,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窒息、舌咬伤等风险,因此掌握急救知识刻不容缓。
二、黄金 5 分钟:高热惊厥的正确急救指南
当孩子突然发生高热惊厥,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慌乱,但此时保持冷静是施救的关键。记住 “一放、二侧、三观察、四送医” 的四字诀,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1、“放”:安全体位:立即将孩子平放在平整、柔软的地面或床铺上,移开周围尖锐物品,避免磕碰。解开衣领、扣子,确保呼吸道通畅。
2、“侧”:防止窒息:将孩子的头偏向一侧或侧卧,这样口腔分泌物会自然流出,避免呛入气管导致窒息。千万不要强行撬开孩子紧闭的牙关,更不要往嘴里塞任何物品,如勺子、筷子等,以免损伤牙齿或造成误吸。
3、“观察”:记录时间:用手机或手表记录惊厥发作的起始和结束时间,观察抽搐部位、是否有呕吐等细节,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4、“送医”:及时就诊:若惊厥持续超过 5 分钟,或短时间内反复发作,或发作后孩子意识未恢复,需立即拨打 120,在等待过程中持续观察孩子的呼吸和面色。即使惊厥很快停止,也建议 24 小时内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排除其他潜在病因。
三、防患于未然:科学预防高热惊厥的四大策略
虽然高热惊厥难以完全杜绝,但通过科学预防,可显著降低发作风险:
1、精准监测体温:家中常备电子体温计,每 1-2 小时为发热儿童测量体温,重点关注体温上升期(孩子可能出现寒战、手脚冰凉等表现)。一旦体温超过 38℃,及时采取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双管齐下的方式。
2、规范使用退烧药:当体温≥38.5℃或孩子出现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注意按说明书控制剂量和用药间隔,切勿交替使用两种药物,也不要自行增加剂量。
3、物理降温有技巧:用 32-34℃的温水浸湿毛巾,擦拭孩子的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 10-15 分钟,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酒精经皮肤吸收引发不良反应。
4、增强抵抗力,远离感染源: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度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在流感高发季,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回家后及时洗手,减少病毒、细菌感染几率。
四、家长常见误区:这些 “错误操作” 千万别做
面对孩子惊厥,家长往往因焦虑而陷入误区:
1、摇晃或按压孩子:惊厥时强行摇晃、按压孩子,不仅无法终止发作,还可能导致骨折或关节脱位。
2、捂汗退烧:给孩子穿过多衣物或盖厚被子捂汗,会阻碍散热,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增加惊厥风险。正确做法是适当减少衣物,利于散热。
3、盲目掐人中:掐人中既不能缩短惊厥时间,也不能防止再次发作,过度用力还可能损伤皮肤。
儿童高热惊厥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家长掌握科学知识,冷静应对,就能将风险降到最低。日常做好体温监测与预防措施,发作时正确急救,都是守护孩子健康的关键。如果孩子反复出现高热惊厥,或伴有精神萎靡、呕吐、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愿每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健康的 “守护者”,让突发状况不再成为家庭的 “噩梦”。
(尚欢欢 洛宁县妇幼保健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