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糖尿病的早期征兆:如何及早发现并进行有效治疗?

2025-01-29 19:5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正悄然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它就像一位沉默的“杀手”,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身体发出强烈信号时,可能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了解糖尿病的早期征兆、掌握科学的筛查方法和治疗原则,是守护自身健康的关键一步。 

容易被忽视的身体警报 

许多患者在确诊前都曾有过一些微妙的身体变化,却因缺乏认知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比如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的异常口渴,即使大量饮水也难以缓解;排尿频率显著增加,尤其是夜间频繁起夜,这不仅干扰睡眠,还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莫名的疲劳感如影随形,即便充分休息也无法改善,这是因为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供能所致。体重方面的变化同样值得警惕——部分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而另一些人则因胰岛素抵抗逐渐显现肥胖趋势。视力模糊或波动也是重要线索,高血糖会改变晶状体的渗透压,使光线折射异常,这种暂时性的视觉障碍常被误认为是用眼过度的结果。皮肤瘙痒特别是外阴部位的不适,以及伤口愈合速度变慢、反复感染的情况,都可能与血糖升高有关。女性还可能出现念珠菌性阴道炎反复发作的问题,这些都可能是身体在拉响警报。 

揭开诊断背后的科学面纱 

当上述症状引起怀疑时,及时进行专业检测至关重要。空腹血糖测试是最基础的筛查手段,要求至少8小时未进食状态下采血,若结果≥7.0mmol/L则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能更精准地评估机体对糖负荷的处理能力,饮用含75克葡萄糖的水溶液后两小时测得的血糖值若超过11.1mmol/L即达到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了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数值稳定可靠,不受短期饮食影响,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金标准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单次检测结果异常并不能直接定论,医生通常会结合多次测量数据和其他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对于妊娠期女性而言,由于生理特殊性,还需额外关注孕期专用的筛查指标。 

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地位 

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前期或早期阶段,生活方式调整应成为首要治疗方案。饮食控制绝非简单的节食,而是构建均衡营养的饮食模式: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用全谷物替代白米面;增加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和豆类比例;选择优质蛋白来源如鱼类、禽肉和豆制品;限制饱和脂肪及反式脂肪酸的摄取,避免油炸食品和加工肉类。规律运动同样不可或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力量训练,既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又能改善心肺功能。戒烟限酒不仅是保护血管的需要,更是打破恶性循环的重要环节。压力管理也不容忽视,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加剧代谢紊乱。这些看似平常的改变,实则是逆转病情进展的关键所在。

药物治疗的合理运用 

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药物干预将成为必要的补充手段。二甲双胍作为一线用药,通过抑制肝糖输出、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响应发挥作用,尤其适合超重或肥胖患者。磺脲类药物则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但需注意低血糖风险。新型降糖药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能带来心血管获益,为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提供更多选择。胰岛素治疗并非意味着病情严重到无法挽回的地步,适时启动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保护残存胰岛功能,延缓并发症发生。所有用药方案都应在内分泌科医师指导下制定,定期监测血糖波动并及时调整剂量,才能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并发症防治的长远眼光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在于高血糖本身,更在于其引发的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失明,肾病进展至终末期需要透析维持生命,周围神经损害会造成感觉异常甚至溃疡截肢。因此,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血压、血脂的综合管理同样重要。每年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足部护理评估等专项筛查,能够早期发现潜在风险。对于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多学科团队协作下的系统治疗可以有效减缓疾病进程。值得强调的是,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要素,包括血糖监测记录、饮食日记撰写、运动计划执行等方面,都需要患者主动参与并持续改进。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但它绝不是不可战胜的敌人。从识别早期征兆开始,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再到规范的治疗随访,每一步都在为逆转病情争取时间。现代医学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武器,而个人的健康意识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家人,都应该将糖尿病防控纳入日常生活的重要议程。毕竟,预防永远比治疗来得更容易,也更有效。当我们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用科学的方法呵护代谢平衡时,就能真正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薛丰田 郑州颐和医院 内分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