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简称 “先心病”)是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在我国,每 1000 名新生儿中约有 6-8 名患有先心病,其中部分重症患儿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面临严重后果。由于婴幼儿无法清晰表达不适,家长若能早期识别异常信号,对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先心病的本质:心脏 “先天建筑缺陷”
心脏是人体的 “泵血中枢”,由心房、心室、瓣膜及连接大血管(主动脉、肺动脉等)组成,各结构需精准配合才能完成血液循环。先心病的本质是胎儿在母体内(尤其孕早期 2-8 周)心脏发育异常,导致结构缺陷,比如:
· 房间隔缺损 / 室间隔缺损:心房或心室之间出现 “漏洞”,血液异常分流;
· 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等多种缺陷同时存在;
· 动脉导管未闭:胎儿期连接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导管未闭合,导致血液分流。
这些缺陷会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全身供氧,严重时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二、警惕!宝宝身体发出的 7 个 “异常信号”
先心病的症状与缺陷类型、严重程度相关,轻症可能无明显表现,重症则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就会露出 “破绽”。家长需重点关注以下信号:
1. 皮肤黏膜青紫:“蓝宝宝” 的危险信号
青紫是先心病最典型的信号之一,因血液中氧气不足导致。表现为:
· 持续青紫:口唇、鼻尖、耳垂、手指(趾)甲床等部位持续发紫,尤其哭闹、吃奶时加重;
· 阵发性青紫:部分孩子平时正常,哭闹、排便或剧烈活动后突然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甚至短暂意识丧失(常见于法洛四联症)。
原理:心脏结构缺陷导致静脉血(含氧量低)混入动脉血,全身供氧不足,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
2. 吃奶费力,容易呛奶、喘息
正常宝宝吃奶时吸吮有力,一次能吃 10-20 分钟。先心病宝宝可能:
· 吃奶时吸吮几口就停下来,呼吸急促、出汗,仿佛 “累得喘不过气”;
· 容易呛奶、咳嗽,甚至出现口唇发紫;
· 吃奶时间长,一顿奶可能分多次才能吃完。
原理:心脏泵血能力不足,吃奶(需消耗大量体力)时全身供血、供氧更紧张,导致宝宝乏力、呼吸急促。
3. 呼吸异常:急促、困难或反复呼吸道感染
· 呼吸频率快:安静时新生儿呼吸>60 次 / 分钟,婴儿>50 次 / 分钟(正常新生儿约 40 次 / 分钟,婴儿约 30 次 / 分钟);
· 呼吸时胸口起伏剧烈,甚至出现 “三凹征”(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凹陷);
· 反复感冒、肺炎,且治疗时间长、易复发(因肺部血液淤积,抵抗力下降)。
4. 生长发育迟缓:比同龄孩子 “瘦小”
先心病宝宝常出现:
· 体重增长慢:满月时体重增长不足 600 克,或长期低于同龄儿平均水平;
· 身高、头围等发育指标落后;
· 肌肉松软,活动量少,不爱哭闹或活动后容易疲倦。
原理:心脏功能异常导致全身供血不足,身体无法获得足够营养和氧气,影响生长发育。
5. 异常出汗:安静时也 “大汗淋漓”
与正常宝宝活动后出汗不同,先心病宝宝可能:
· 吃奶、哭闹时满头大汗,甚至浸湿衣服;
· 安静或睡眠时也出汗,且汗珠冰冷(因血液循环差,交感神经兴奋)。
6. 心脏杂音:医生听诊时的 “异常声音”
多数先心病宝宝在体检时,医生可通过听诊器听到心脏杂音 —— 一种不同于正常心跳的 “吹风样” 或 “机器样” 声音。但需注意:
· 并非所有杂音都是先心病(部分新生儿可能有 “生理性杂音”,随生长消失);
· 反之,少数严重先心病(如大动脉转位)可能早期无明显杂音,容易漏诊。
因此,若医生发现杂音,需进一步通过心脏超声确认。
7. 其他危险信号
· 水肿:眼睑、面部或下肢出现不明原因的浮肿(提示心力衰竭);
· 杵状指(趾):手指或脚趾末端变粗、指甲弯曲如 “鼓槌”(长期缺氧导致);
· 晕厥或抽搐:剧烈活动后突然晕倒、抽搐(因脑部缺氧严重)。
三、哪些宝宝是先心病 “高危人群”?
除了观察症状,以下情况的宝宝需格外警惕,建议尽早做心脏检查:
· 母亲孕期有糖尿病、风疹等病毒感染,或服用过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
· 家族中有先心病患者;
· 宝宝同时伴有其他先天畸形(如唐氏综合征、唇腭裂等);
· 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 克)。
四、发现异常后该怎么做?
若宝宝出现上述 1-2 个信号,家长需尽快带孩子就医,明确诊断:
1. 首选检查:心脏超声(无创、准确,能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和血流情况,是诊断先心病的 “金标准”);
1. 其他检查:心电图、胸部 X 线片(辅助判断心脏大小、肺部情况),复杂病例可能需心脏 CT 或心导管检查。
治疗原则:
· 轻症先心病(如小型室间隔缺损)可能随年龄增长自行闭合,需定期复查;
· 中重度先心病需手术治疗,目前技术成熟,多数患儿可通过介入封堵术(微创)或开胸手术治愈,术后能正常生长发育。
关键:治疗时机越早,效果越好。部分重症患儿(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需在出生后 1 周内手术,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五、预防先心病:孕期做好这 3 点
先心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孕期预防可降低风险:
1. 孕早期避免危险因素:孕 2-8 周是心脏发育关键期,需预防风疹、流感等病毒感染,避免接触辐射、化学物质(如油漆、农药),不乱用药物;
1. 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孕妇需严格控制病情,定期产检;
1. 定期产检:孕期超声(尤其孕 20-24 周的 “大排畸”)可筛查出部分严重先心病,早发现、早规划治疗。
总结
先天性心脏病并不可怕,早期识别、及时治疗是关键。家长要做的,就是当好宝宝的 “健康观察员”—— 关注皮肤颜色、吃奶状态、呼吸频率、生长发育等细节。记住:多数先心病通过现代医学技术能得到有效治疗,早发现一天,孩子就多一分健康的希望。若有疑虑,及时就医,让专业医生为宝宝的心脏健康 “把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