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作为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视力问题,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突出。从初中到高中,随着学业的加重和用眼习惯的改变,近视的发生率显著上升。本文将从医学角度,详细阐述近视眼的发展过程,并探讨在初中到高中这一关键阶段如何及早干预,以减缓近视的发展速度,保护青少年的视力健康。
一、近视眼的发展过程
- 生理性远视阶段
新生儿出生后,眼球较小,眼轴较短,此时双眼处于远视状态,这种远视被称为“生理性远视”或“远视储备量”。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眼球逐渐长大,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如果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快,或者用眼习惯不良,就可能提前进入近视状态。
- 假性近视阶段
假性近视是近视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是由于用眼过度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看远处时睫状肌无法放松,从而引起视物模糊。此时,通过适当的休息、按摩、针灸等中医手段干预,或强化眼肌锻炼,可以放松眼部肌肉,缓解眼部疲劳,使视力恢复到正常状态。但如果家长不重视,未能及时采取措施缓解眼部疲劳,假性近视很容易在1-3个月内转化为真性近视。
- 真性近视阶段
真性近视是近视发展的第二阶段,此时患者的眼轴已经比正常人长,近视度数逐渐增加。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近视度数通常会随身体发育不断增加,平均每年增长50-150度,直至身体发育稳定。真性近视一旦形成,就无法通过简单的休息或锻炼恢复,需要佩戴眼镜、角膜塑形镜等进行矫正。
- 高度近视阶段
高度近视是近视发展的最终阶段,近视度数超过600度即被认为是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显著增长,眼球凸起,巩膜和脉络膜增长,视网膜为了贴合到增大的巩膜和脉络膜上,会出现裂口或格子样变性,增加视网膜脱离的风险。此外,高度近视还可能引发开角型青光眼、白内障、黄斑病变等多种眼部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力健康。
二、初中到高中阶段的近视干预措施
-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防控意识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普及近视防控知识,提高青少年的防控意识。家长应树立“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等健康知识,并向孩子传授。同时,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视力状况,一旦发现视力异常或孩子自述视力模糊,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治疗。
- 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时间
初中生和高中生面临较大学业压力,长时间用眼是近视形成的主要原因。建议合理安排学习休息,遵循“20-20-20”规则,即每20分钟近距离用眼后,远眺6米外20秒以上放松眼睛。此外,保证每天至少9小时睡眠(初中生)和8小时(高中生),有助于缓解眼部疲劳,促进眼球健康发育。
-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有助于控制近视,因为阳光能促进多巴胺分泌,进而抑制眼轴生长。建议青少年每天至少户外活动2小时,课间也应到户外,避免长时间室内停留。阴雨天户外活动同样有益于视力保护。
- 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
预防近视的关键措施包括青少年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即“三个一”: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距离,胸部与书桌保持一拳距离,手与笔尖保持一寸距离。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建议每次不超过40分钟。确保阅读书写时有足够光线,光线不足时使用台灯,台灯应置于写字手的对侧前方以减少阴影和眩光。
- 控制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时长
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是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需限制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0-3岁儿童不接触视屏产品;3-6岁幼儿尽量少用;中小学生非学习用电子屏幕每次不超过15分钟,日累计不超1小时。学习时应保持距离,定时休息远眺。
- 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是及时发现近视并采取措施干预的重要手段。初中生每年应进行2-4次视力筛查;高中生近视发生率明显增加,近视发展速度较快,因此建议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视力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视力问题,早期干预,防止近视进一步发展。学校应与专业眼科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便捷的视力筛查服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必要的矫正措施。
三、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 家校合作制定近视防控计划,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控制电子产品使用等,并监督执行。
- 家长应创造有利于视力保护的环境,如确保足够照明、选择合适桌椅、减少电子产品使用,鼓励户外活动和阅读纸质书籍。
- 家长应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如减少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定期户外活动,以影响孩子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用眼习惯。
总结:近视防控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时间、增加户外活动、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长以及定期进行视力检查等措施,可以有效减缓近视的发展速度,保护青少年的视力健康。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的视力问题,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
(李四楠 驻马店市中医院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