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楚腊梅:针灸疗法缓解骨折后疼痛与肿胀的自然之道

2024-07-17 04: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针灸疗法,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医宝库中的一种独特治疗方式,凭借其显著的疗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缓解骨折后疼痛与肿胀的自然之道。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本文将详细探讨针灸疗法如何缓解骨折后的疼痛与肿胀,揭示其背后的中医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

一、针灸疗法的基础理论

针灸疗法由“针”和“灸”两部分构成。“针”即针刺,通过纤细的银针刺激人体穴位,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灸”则是艾灸,借助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力量,温通经脉、扶正祛邪。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骨折是由于外伤导致气血凝滞不畅所致。骨折后,患处经络受阻,气血流通不畅,导致局部血瘀气滞、疼痛肿胀。针灸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利于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和组织修复。针灸疗法依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促进骨折愈合。

二、针灸缓解骨折后疼痛

骨折后的疼痛是患者最为苦恼的症状之一。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能够有效缓解骨折后的疼痛。针灸的镇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节神经递质:针灸能够刺激神经系统,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如内啡肽等,从而降低疼痛感。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针灸能够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物质的吸收,减少局部水肿,从而减轻疼痛。

缓解肌肉痉挛:骨折后,周围肌肉容易痉挛,针灸能够舒缓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在实际操作中,针灸治疗骨折后的疼痛通常选择局部及两端的穴位为主,如上肢可选择曲池、小海、天井等穴位,下肢可选择梁丘、血海、解溪、昆仑、丘墟等穴位。通过针刺这些穴位,促使经气续接,气血流通,瘀血早散,达到镇痛的效果。

三、针灸缓解骨折后肿胀

骨折后的肿胀是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软组织损伤所致。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从而消除肿胀。

活血化瘀:针灸能够刺激局部穴位,促进气血流通,加速血肿的吸收,减轻肿胀。

促进淋巴回流:针灸能够刺激淋巴系统,促进淋巴回流,加速局部水肿的消退。

调节免疫功能:针灸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肿胀。

在实际操作中,针灸治疗骨折后的肿胀通常选择局部及两端的穴位,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合其他配穴。如上肢骨折可选择肩髃、曲池等穴位,下肢骨折可选择血海、髀关等穴位。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并配合艾灸等疗法,能够有效缓解肿胀。

四、针灸治疗骨折的分期方案

骨折后的治疗需要分阶段进行,针灸疗法也不例外。根据骨折后的不同阶段,针灸治疗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案和穴位。

初期(术后1-7天):此阶段以缓解疼痛和消除肿胀为主。可选择局部穴位和远端穴位进行针刺,如百会、患侧血海和太冲、双侧内关等。同时配合艾灸疗法,促进气血流通和炎症吸收。

中期(术后8-28天):此阶段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关节功能为主。可选择患侧阳陵泉、丰隆、阿是穴等穴位进行针刺,并配合艾灸疗法。同时注重调节肝肾功能,促进骨折愈合。

后期(术后29-56天):此阶段以恢复关节功能和增强体质为主。可选择双侧大杼、肾俞、膈俞、足三里、阿是穴等穴位进行针刺,并配合艾灸疗法。同时注重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营养吸收和骨折愈合。

五、注意事项

虽然针灸疗法在缓解骨折后疼痛与肿胀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专业医师: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保持清洁:针灸治疗后,应保持治疗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

注意休息:针灸治疗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理:患者应保持清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有助于骨骼健康。

(楚腊梅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治中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