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脑卒中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尤其是在急性期,每一秒都至关重要,而中医在这一关键时期也有着独特的急救策略,并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展现出新的曙光。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在急性期,脑部的血管突然破裂或堵塞,导致脑组织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如突然出现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头晕头痛甚至昏迷等。
中医对脑卒中的认识源远流长,在急性期的急救中,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与方法。首先,中医强调“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在患者发病的第一时间,若出现昏迷等紧急情况,针刺疗法可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针刺人中、百会、内关等穴位,能够起到醒脑开窍的功效。人中穴为督脉与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刺激该穴位可调节督脉经气,振奋阳气,开窍醒神;百会穴位于巅顶,为诸阳之会,能醒脑宁神、升阳固脱;内关穴属心包经,可宁心安神、疏通气血。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及时准确的针刺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苏醒,为后续的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中药在脑卒中急性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传统的安宫牛黄丸就是一种常用于中风急救的中成药。其主要成分包括牛黄、麝香、水牛角浓缩粉、黄连、黄芩、栀子、冰片等。其中牛黄、麝香等具有开窍醒神的作用,水牛角浓缩粉、黄连、黄芩、栀子等可清热泻火解毒,对于脑卒中急性期因痰热蒙蔽心窍所导致的神志昏迷有较好的疗效。现代研究发现,安宫牛黄丸能够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注射剂如醒脑静注射液,是在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水溶性注射液,其主要成分包括麝香、栀子、郁金、冰片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开窍醒脑的功效,在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应用也较为广泛。研究显示,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中,中医还注重整体调理。患者由于突发疾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脏腑功能失调。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比如,对于一些伴有肝阳上亢症状(如头痛头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的患者,可采用平肝潜阳的治法,选用天麻钩藤饮等方剂进行加减治疗;对于有痰浊内阻症状(如胸闷脘痞、肢体困重、舌苔厚腻等)的患者,则以化痰通络为法,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等。通过整体调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内环境,促进受损脑组织的修复。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在脑卒中急性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近年来,一些研究聚焦于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例如,对丹参酮Ⅱ A 在脑卒中治疗中的研究发现,它能够通过调节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还有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芪多糖可以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这些研究成果为中药在脑卒中急性期的应用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在康复治疗方面,中医传统的康复手段如针灸、推拿、康复功法等也逐渐与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促进神经肌肉的功能恢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感觉障碍。推拿手法则能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康复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注重身体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训练,有助于患者平衡功能、步态等的恢复。现代研究借助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神经电生理检测手段,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康复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大脑功能重塑的影响机制,发现这些传统康复手段能够促进大脑皮质的功能重组,激活相关脑区,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脑卒中急性期的中医急救策略丰富多样且具有独特的优势,无论是针刺、中药还是整体调理,都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更是为中医在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有望在未来为脑卒中患者带来更多的生机与希望,降低这一疾病带来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急救策略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与现代医学的急救措施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急救体系,以更好地应对脑卒中这一突发的重大疾病挑战。
(赵丹鹏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六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