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外科常用的治疗手段,对于胸腔积液、气胸等多种胸部疾病的治疗十分关键。而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顺利康复,对保障患者呼吸通畅起着重要作用。
二、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作用
胸腔闭式引流管就像是肺部的“排水管道”与“排气管道”。当患者胸腔内有积气或积液时,通过引流管可以将这些异常积聚的气体或液体引出体外,使胸腔内的压力恢复正常,从而让肺部能够正常地扩张和收缩,保证呼吸功能的正常运行。例如,气胸患者胸腔内大量气体压迫肺部,引流管能及时排出气体,减轻对肺的压力,让患者呼吸顺畅。
三、引流管的固定与观察
(一)妥善固定
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在患者身体上,防止其移位或脱落。通常会使用胶布或专门的固定装置将引流管固定在胸壁皮肤上,并且要预留一定的活动长度,避免患者翻身、活动时过度牵拉。比如,在患者更换体位时,护士或家属要协助保护好引流管,确保其位置稳定。如果引流管固定不牢发生脱落,可能会导致胸腔与外界相通,引发感染或气胸复发等严重后果。
(二)密切观察
要时刻留意引流管的情况。观察引流管是否有扭曲、受压,因为这会阻碍气体或液体的引出。同时,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正常情况下,引流液的颜色会逐渐变浅,量会逐渐减少。如果引流液突然增多、颜色鲜红且呈血性,可能提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例如,若引流液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出且颜色鲜红如鲜血,可能是手术部位血管破裂出血,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止血,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四、引流装置的护理
(一)保持密闭性
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必须保持密闭,这是防止气胸再次发生和感染的关键。引流管与引流瓶之间的连接要紧密,不能有漏气现象。如果发现引流装置有漏气,要及时查找原因并修复。比如,检查连接处的胶布是否松动,引流管是否有破损等。一旦装置漏气,外界空气可能会进入胸腔,破坏胸腔内的压力平衡,加重患者呼吸困难,还可能将细菌带入胸腔引发感染。
(二)定期更换引流装置
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更换引流装置,一般根据引流液的情况和医生的要求,可能是每天或每隔几天更换一次。更换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细菌污染引流装置进而感染胸腔。在更换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引流液倒流回胸腔。例如,护士在更换引流瓶时,会先夹闭引流管,然后迅速更换新的引流瓶,并确保连接紧密后再打开夹闭的引流管,确保整个过程安全、无菌。
五、患者的体位与活动
(一)合适的体位
患者通常采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这样有利于胸腔内液体的引流,同时也能减轻肺部淤血,改善呼吸。比如,患者靠在病床上,床头抬高 30 - 60 度,使胸腔内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更容易流向引流管。患者在卧床期间,要经常变换体位,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防止皮肤压疮形成。
(二)适度的活动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活动。早期可以在床上进行简单的四肢活动,如握拳、屈伸膝关节等,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坐起、床边站立、缓慢行走等。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康复,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引流管移位或脱落。例如,患者可以先在床边坐几分钟,适应后再尝试站立一会儿,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锻炼。
六、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感染的预防
为预防感染,要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伤口敷料。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胸痛加剧、引流液浑浊等感染症状。如果发现感染迹象,及时留取引流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每天用碘伏消毒引流管周围皮肤,更换无菌敷料,若患者出现高热、引流液变得浑浊发臭,就要警惕感染,立即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二)肺不张的预防与处理
鼓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这有助于促进肺部膨胀,预防肺不张。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如深吸气后屏气 3 - 5 秒,然后缓慢呼气,重复多次。如果发生肺不张,可通过调整引流管位置、加大吸氧量、进行胸部物理治疗等方法促进肺部复张。比如,当发现患者呼吸音减弱、胸部 X 线显示肺部有不张区域时,医生会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必要时调整其位置,同时让患者加强呼吸训练,促进肺部重新张开。
七、结语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是一项细致而重要的工作。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家属,都要充分了解护理要点,精心护理引流管,保障患者呼吸通畅,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条件,让患者能够尽快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
(薄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胸外科一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