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家庭迎来了新生命。然而,在喜悦的同时,孕产妇的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高危孕产妇作为妇产科临床护理的重点对象,如何确保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已成为当前妇产科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高危孕产妇的定义、常见并发症、管理措施等方面,为大家普及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高危孕产妇?
高危孕产妇是指妊娠期间存在一种或多种可能导致孕产妇死亡、严重并发症或胎儿死亡、严重先天性疾病等风险的孕妇。根据我国卫生部门的规定,以下情况之一的孕产妇均属于高危孕产妇:
1. 年龄<18岁或≥35岁;
2. 有异常孕产史,如自然流产、死胎、死产、早产、难产等;
3. 孕期合并症,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肝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4. 胎儿异常,如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畸形等;
5. 妊娠期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农药、苯等;
6. 多胎妊娠、羊水过多或过少、胎盘位置异常等。
二、高危孕产妇常见并发症及危害
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可出现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子痫、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等并发症。
2. 妊娠期糖尿病:可增加孕产妇感染、产后出血等风险,胎儿易出现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低血糖等并发症。
3. 贫血:孕产妇贫血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早产、低体重儿等,严重时可危及母婴生命。
4. 感染:孕期感染可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早产等,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5. 胎盘早剥:是孕晚期严重并发症,可导致胎儿宫内死亡、产后大出血等。
三、高危孕产妇管理措施
1.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危因素。孕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2. 严密监测:对高危孕产妇进行严密监测,包括血压、血糖、尿蛋白、胎心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 药物治疗:针对孕产妇的并发症,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可使用降压、解痉药物;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等。
4. 饮食管理:根据孕产妇的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应限制盐摄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控制糖分摄入等。
5. 心理干预:关注孕产妇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减轻焦虑、恐惧等情绪。
6. 分娩期管理:根据孕产妇的病情和胎儿状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产程中严密监测母婴状况,确保母婴安全。
7. 产后护理:高危孕产妇产后应继续监测病情,预防并发症。同时,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促进母婴健康。
四、高危孕产妇的特殊管理措施
1. 高危孕产妇档案建立:为每位高危孕产妇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包括基本信息、病史、孕期检查结果、治疗经过等,以便于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孕产妇的整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
2. 多学科协作:针对高危孕产妇的复杂情况,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进行会诊,包括妇产科、内科、儿科、营养科、心理科等,共同为孕产妇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3. 预防性干预:对于有高危风险的孕产妇,提前进行预防性干预,如提前住院观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预防性补充铁剂等。
4. 产前咨询与教育:为高危孕产妇提供产前咨询,讲解孕期注意事项、分娩过程、产后护理等知识,提高孕产妇的自我管理能力。
5. 应急预案:制定高危孕产妇应急预案,包括紧急分娩、新生儿窒息复苏、产后大出血处理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治。
五、家庭和社会支持
1.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应给予高危孕产妇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她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共同面对孕期挑战。
2. 社会支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关注高危孕产妇的健康问题,提供政策扶持、经济援助和心理健康服务等。
3. 健康宣教:通过媒体、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普及高危孕产妇管理知识,提高公众对孕产妇健康的关注度。
六、总结
高危孕产妇管理是妇产科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和胎儿的健康。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高危孕产妇的风险,提高母婴生存率。然而,高危孕产妇管理仍需不断优化和完善,医护人员、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孕产妇创造一个安全、温馨的生育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母婴健康,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
(李玉凤 河南省人民医院豫东北医院 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