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这一潜藏于血管内的隐形杀手,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当血栓脱落并随血液流动至关键部位,如肺部,便可能引发致命的肺动脉栓塞(PE)。为了有效拦截这些脱落的血栓,腔静脉滤器应运而生,成为预防肺动脉栓塞的重要工具。本文将详细介绍腔静脉滤器的相关知识,包括其介绍、置入及取出过程、适应症以及注意事项。
一、腔静脉滤器介绍
腔静脉滤器,又称下腔静脉过滤器,是一种医用过滤器,其原理是通过植入下腔静脉的滤器来拦截肢体静脉内可能脱落的血栓,阻止其进入心脏与肺循环,从而防止急性肺栓塞(PE)的发生。这种设备通常用于预防因深层静脉栓塞(DVT)导致的致命性肺动脉栓塞。腔静脉滤器被放置在肾下部位的下腔静脉中,这个位置可以有效地拦截来自下肢的血栓。
根据留置时间的不同,腔静脉滤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永久性腔静脉滤器、可回收性腔静脉滤器和临时性腔静脉滤器。永久性滤器一旦置入就会长期留置在体内,而可回收性滤器和临时性滤器则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取出。
二、腔静脉滤器的置入及取出
置入过程
腔静脉滤器的置入通常是在介入手术室进行,患者处于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状态。医生会选择合适的入路,一般经健侧股静脉置入滤器,但在双侧髂、股静脉均有血栓或下腔静脉内存在血栓时,可从一侧(通常为右侧)颈内静脉或肘前静脉置入。
在置入前,医生会做下腔静脉正位、侧位(或大角度斜位)造影,以了解下腔静脉形态,包括下腔静脉左右径和前后径,有无下腔静脉受压、血管弯曲、腔内血栓、解剖变异等。滤器一般放置于肾静脉汇入口下缘以下的下腔静脉内,当发现肾静脉水平或其下4cm的下腔静脉内存在血栓、孕妇、存在双下腔静脉等变异时,滤器应置放在肾静脉水平以上。
滤器的选择宜根据患者年龄、病程、放置滤器的目的、预估需滤器保护的周期、基础疾病、下腔静脉形态及直径等综合考虑。置入滤器后,医生会再次行下腔静脉造影复查,观察滤器位置、形态及支撑脚展开情况,确保滤器正确放置并有效工作。
取出过程
对于可回收性滤器和临时性滤器,当血栓风险降低或患者情况稳定后,医生会根据情况考虑取出滤器。取出前,通常会做下腔静脉CTV或DSA检查,以了解滤器与下腔静脉壁的位置关系,评估滤器取出可行性和成功率。
取出过程同样是在介入手术室进行,医生会通过导丝置入回收鞘及捕捉器,捕捉器与滤器的回收钩钩住后,将滤器与回收鞘一同拉出体外。再次行下腔静脉造影,除外腔静脉损伤的可能,局部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手术结束。
三、腔静脉滤器的适应症
腔静脉滤器的主要适应症包括:
1、已经发生有症状的PE或下腔静脉及髂、股、腘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存在抗凝治疗禁忌证、抗凝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等并发症、充分的抗凝治疗后仍复发PE和各种原因不能达到充分抗凝者。
2、有症状的PE,同时存在急性下肢DVT者。
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游离漂浮血栓或大量急性血栓。
3、诊断为易栓症且反复发生PE者。
4、急性下肢DVT,欲行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DT)和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者。
此外,对于严重创伤、临界性心肺功能储备伴有急性下肢DVT、慢性肺动脉高压伴高凝血状态、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患者等,也可考虑预防性置入腔静脉滤器。
四、腔静脉滤器的注意事项
术后护理:置入腔静脉滤器后,患者需要特别注意穿刺点的护理,防止出血或形成血肿。同时,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或咳血等症状,以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心理护理:植入腔静脉滤器后,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或不安,此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定期复查: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了解病情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对于可回收性滤器和临时性滤器,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出,避免长期留置引起并发症。
饮食与运动:患者在术后需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腻性食物。同时,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导致血栓脱落或滤器移位。
抗凝治疗:对于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凝血指标,调整抗凝药物剂量,确保抗凝效果。
综上所述,腔静脉滤器作为预防肺动脉栓塞的重要工具,在血栓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使用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马玉峰 河南省人民医院 介入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