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多发伤急救:如何判断现场的紧急情况

2024-09-03 14: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意外事故随时可能发生,尤其是在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中,多发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多发伤是指患者同时受到多处创伤,可能涉及到多个系统,如呼吸、循环、神经等。在这种情况下,快速而准确地判断现场的紧急程度,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在多发伤的急救中有效判断现场的紧急情况,帮助大家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反应。

一、确保个人和患者的安全

在进行任何急救操作之前,首要任务是确保自己和患者的安全。环境的安全性直接影响急救的效果。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

观察周围环境:在接近患者之前,观察现场是否存在潜在危险,如交通、火源、电线等。如果环境不安全,应优先考虑转移患者到安全区域。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果条件允许,佩戴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以防止感染和保护自己。

评估现场情况:在确保安全后,迅速评估现场的整体情况,包括患者的数量、伤情的严重程度等,以便制定相应的急救计划。

二、评估意识水平和呼吸情况

在确保安全后,接下来要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首先检查意识水平和呼吸情况。

1. 意识状态

快速判断患者的意识水平是评估其生命体征的重要步骤。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评估:

呼唤患者:轻声呼唤患者的名字,观察其反应。

轻拍肩膀:轻拍患者的肩膀,看看他们是否有反应。

评估反应: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判断其意识状态。意识清醒、嗜睡或昏迷的患者需要不同的急救措施。

2. 呼吸情况

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质量,判断其呼吸是否正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观察胸部起伏:观察患者的胸部是否有规律地起伏,判断其是否在呼吸。

听取呼吸音:靠近患者的口鼻,听取其呼吸音,注意是否有呼吸困难、呼吸暂停或异常声音(如喘鸣、哮鸣等)。

三、检查循环状态

循环状态的评估是判断患者生命体征的关键。检查患者的脉搏和血压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严重情况。

1. 检查脉搏

测量脉搏:可以在手腕、颈部或大腿内侧等处测量脉搏。正常成人的脉搏应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

评估脉搏强度:注意脉搏的强度和规律性。明显的脉搏减弱或不规则可能指示严重的出血或心脏问题。

2. 测量血压

如果条件允许,使用血压计测量患者的血压。注意以下几点:

正常范围:正常成人的血压应在120/80 mmHg左右。血压过高或过低均可能提示潜在的健康问题。

波动情况:在多发伤情况下,血压可能会出现剧烈波动,需特别关注。

四、识别任何明显的创伤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创伤检查,识别明显的创伤迹象是判断急救情况的重要步骤。

1. 检查外伤

全身检查:从头到脚快速检查患者,寻找伤口、骨折、淤血等明显的创伤迹象。

特别注意:重点关注头部、颈部、胸部和腹部等关键部位,因为这些部位的创伤可能会对生命造成直接威胁。

2. 评估创伤的严重程度

创伤分类:根据创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判断是否需要立即进行急救措施。例如,开放性创伤、严重出血或骨折等都需要优先处理。

五、使用急救工具进行初步评估

如果条件允许,使用急救工具进行更详细的生命体征检查。

1. 使用血压计和听诊器

血压计:可以帮助更准确地测量患者的血压,判断其循环状况。

听诊器:用于听取心音和呼吸音,评估心肺功能。

2. 寻求专业支持

如果条件允许,使用急救电话系统(如拨打120)寻求专业医疗支持,提供现场情况的详细信息。

六、启动紧急医疗服务

在评估现场情况并初步处理任何紧急情况后,立即拨打紧急电话请求专业医疗援助。

提供详细信息:在拨打急救电话时,清晰地描述现场情况、患者的伤情和急救措施的进展,以便急救人员做好准备。

保持电话畅通: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保持电话畅通,必要时提供进一步的信息。

七、持续监测和支持

在等待紧急医疗服务到达时,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提供必要的初步急救支持。

1. 监测生命体征

定期检查脉搏和呼吸:在等待期间,定期检查患者的脉搏和呼吸情况,确保其生命体征稳定。

观察变化: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疼痛程度,记录任何变化。

2. 提供急救支持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意识清醒,保持其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如果患者昏迷,需采取侧卧位,防止舌根后坠。

控制出血:如果发现明显的出血,及时使用干净的纱布或布料进行加压止血。对于严重出血,可能需要应用止血带。

总结

在处理多发伤的紧急情况时,快速而准确地判断现场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通过上述步骤,急救人员可以有效地评估现场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张莹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急诊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