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药物是我们对抗疾病、维护健康的重要 “武器”。然而,由于对药物知识的缺乏、不良用药习惯等多种因素,许多人在用药过程中不知不觉陷入了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可能影响药物疗效,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因此,深度剖析用药误区,对于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水平至关重要。
一 常见用药误区
1.自行增减药量
不少人在用药时,不按照医嘱规定的剂量服用。有的觉得症状稍有缓解,就自行减少药量,认为这样既能治病又能减少药物副作用。比如,在服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时,症状减轻后就擅自停药,结果导致病情反复,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后续治疗更加困难。而另一些人则急于求成,自行加大药量,认为这样能更快治愈疾病。但药物都有其安全剂量范围,过量服用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像退烧药过量服用可能导致体温过低、肝肾功能损伤等。
2.迷信新药、贵药
部分患者认为新药就是好药,贵药疗效一定比便宜药好。事实上,新药是指刚研发上市的药物,虽然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创新,但由于临床应用时间短,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可能还未完全被发现。而药物的价格主要受研发成本、生产工艺、市场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并非与疗效直接挂钩。一些经典的老药,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疗效确切、价格亲民,如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用茶水、果汁等送服药物
有些人觉得白开水送药太无味,便用茶水、果汁等送服药物。但这种做法可能会影响药物疗效。茶水中含有茶碱、鞣酸等成分,鞣酸能与多种药物如铁剂、抗生素结合,形成难溶性物质,阻碍药物吸收。果汁中含有大量酸性物质,会改变胃肠道的酸碱环境,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比如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下可能提前分解,降低药效。
二 用药误区产生的原因
1.患者自身因素
一方面,患者缺乏基本的药物知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用药教育,对药物的作用机制、服用方法、注意事项等了解甚少。另一方面,患者急于求成的心理作祟,希望疾病能尽快痊愈,从而忽视医嘱,自行采取一些不恰当的用药行为。
2.医疗环境因素
部分医生在开药时,没有充分向患者解释清楚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导致患者一知半解。同时,一些医疗机构的药学服务不够完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专业的解答和指导。
3.社会宣传误导
一些药品广告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夸大药物疗效,对不良反应避而不谈,误导消费者。此外,网络上一些未经科学验证的用药 “经验” 广泛传播,也让部分患者误入歧途。
三 纠正用药误区的措施
1.加强用药知识宣传教育
通过社区讲座、学校健康教育、媒体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提高公众的药物认知水平。例如,社区可以定期邀请药师开展用药知识讲座,针对常见疾病的用药问题进行详细讲解;电视台可以制作系列合理用药科普节目,在黄金时段播出。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疗程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医疗机构应加强药学服务,设立专门的用药咨询窗口,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同时,建立患者用药随访制度,及时了解患者用药情况,纠正不合理用药行为。
3.规范药品广告和网络信息管理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药品广告的审查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夸大宣传的广告。对网络上的用药信息进行严格监管,及时清理不实信息,确保公众获取到科学、准确的用药知识。
结语
用药误区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信息管理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让公众走出用药误区,实现合理用药,从而更好地利用药物维护自身健康。每个人都应重视用药安全,积极学习用药知识,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