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血压波动对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稳定的血压有助于维持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而血压波动过大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了解血压波动的因素,对于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高血压患者的病情管理,也对普通人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血压波动可能导致头晕、头痛、心悸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脏损害等严重后果。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哪些因素会导致血压波动。
二、血压波动的因素
(一)生理性因素
人体的血压呈现双构象分布,在早上 6~10 点及下午 4~8 点会出现血压峰值,部分人群属于峰值不明显或反勺型。
血压在情绪剧烈波动、运动、饮食都会波动。情绪剧烈波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并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引起心跳加快和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运动时,身体需氧量增加,心脏输出量增大,血压也会升高;饮食方面,摄入过多的盐会使血压升高,而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二)病理性因素
高血压患者在清晨以及下午会出现血压较大的波动。
当肾病以及血管狭窄、嗜铬细胞瘤等也会导致血压波动过大。例如,肾动脉狭窄会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导致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激活,引起血压升高;血管狭窄会使血管阻力增加,血压波动;嗜铬细胞瘤会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导致血压急剧升高。
(三)服用药物不规范
当高血压患者在调药物剂量或者服药不规律、服用短效降压药物也会出现血压不稳定状况。降压药不规律服用的后果有很多,主要包括高血压急症、靶器官的损害、继发心脑血管意外等。比如,服药不规律会导致血压波动大,血压忽高忽低,导致心脑血管调节异常,诱发高血压急症,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心悸、胸闷、烦躁等症状;还会影响靶器官的血液灌注,导致靶器官的缺血或淤血,从而出现功能的损害,如心、脑、肾等;如果突然停药,有可能出现血压骤升,导致脑出血、主动脉夹层等心脑血管意外。
(四)其他因素
老年人常常因血管弹性下降,机体的各项功能下降也会出现血压不稳定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降低,对血压的调节能力减弱,容易出现血压波动。
(五)外界因素
季节变化对血压的影响,如冬天血压往往比夏天高。
无论是正常人还是高血压患者,在不同的季节血压都是有波动的,一般来说冬天的血压往往比夏天要高。这是因为冬天寒冷季节,全身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而夏天气温升高,全身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昼夜节律对血压的影响,白天尤其是早晨血压比夜间高,起床走动后血压再次升高。
白天的血压,尤其是早晨血压要比夜间血压高,这是血压的 24 小时昼夜波动,但是当患者起床走动以后血压又会再次升高。这种昼夜的 24 小时血压波动主要与人体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变动以及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有关,老年人由于压力反射敏感性比较低,血压的波动就比较大。
吸烟、饮酒、饮咖啡及情绪激动等因素对血压测量的影响。
吸烟、饮酒、饮咖啡以及情绪激动等因素也可以引起血压的变化。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饮酒会使血管扩张,但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刺激神经系统,使血压升高;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所以在测量血压的时候要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以免出现误差。
三、总结
了解血压波动的因素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还能为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当我们出现血压不稳定的情况时,应及时就诊,向医生详细描述自己的症状和可能的诱发因素。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规范治疗尤为重要。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剂量,保持规律的服药习惯,避免服用短效降压药物带来的血压不稳定。同时,要注意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如情绪波动、运动、饮食、吸烟、饮酒、饮咖啡等,尽量减少这些因素对血压的影响。
对于普通人而言,了解血压波动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高血压的发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有助于维持血压的稳定。
总之,关注血压波动,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是维护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
(张清慧 河南省人民医院 高血压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