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儿科输血:点亮孩子生命的希望之光

2025-02-28 17: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未来的星辰。然而,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有时会遭遇一些健康挑战,儿科输血便是应对其中某些棘手状况、为孩子重新带来生机的关键手段。或许在很多家长心中,输血这件事既陌生又带着些许担忧,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儿科输血的世界,了解它是如何成为点亮孩子生命希望之光的。

一、血液——身体里的“生命源泉”

我们的身体就如同一个精密且忙碌的“小宇宙”,而血液则是这个“小宇宙”里流淌不息的“生命源泉”。它肩负着诸多至关重要的使命:红细胞宛如一个个不知疲倦的“氧气搬运工”,马不停蹄地将氧气从肺部运往全身各处组织,确保细胞们能正常“呼吸”、高效工作;白细胞则像勇猛无畏的“卫士”,时刻警惕着细菌、病毒等“外敌”入侵,一旦发现敌情,便迅速集结发起攻击,守护身体的健康防线;血小板好似“堵漏小能手”,当血管出现破损时,它们会第一时间奔赴“战场”,聚集黏附在一起,形成血栓堵住缺口,防止出血不止。正是血液各成分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才保障了身体机能的顺畅运转,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健康的血液供应尤为重要。

二、儿科输血的“信号灯”:哪些情况需要输血

(一)严重贫血

贫血在孩子中并不少见,若是轻度贫血,通过饮食调整、补充铁剂等方法,一般能逐渐改善。但当血红蛋白含量急剧下降,孩子出现面色苍白如纸、嘴唇毫无血色、精神萎靡不振、容易疲倦乏力,甚至心慌气短、头晕目眩等症状时,就意味着身体已经陷入严重贫血状态。此时,仅凭日常的营养补充远远不够,输血就如同一场“及时雨”,迅速为孩子补充缺失的红细胞,提升血液携氧能力,缓解身体缺氧危机,让孩子重新恢复活力。

(二)急性失血

孩子生性活泼好动,难免会遭遇意外。像遭遇外伤导致大量出血,或是某些疾病引发体内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鼻出血难以止住等,短时间内身体流失大量血液,血容量急剧减少。这不仅会使孩子陷入休克的危险境地,还会因血液中各种关键成分缺失影响身体正常运转。紧急输血能够快速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同时补上丢失的红细胞、血小板等,防止失血过多引发的一系列致命后果,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三)血液系统疾病

有些孩子不幸患上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这些病魔如同“恶魔”,无情地扰乱孩子体内血液的正常生成与代谢。白血病细胞疯狂增殖,挤占正常造血空间,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产量锐减;再生障碍性贫血则让骨髓“停工停产”,造血功能严重衰退。患病的孩子常常免疫力低下,频繁遭受感染侵袭,还伴有严重贫血、出血倾向等问题。儿科输血在这类疾病的治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定期输血补充缺乏的血细胞成分,帮助孩子度过艰难的治疗过程,与病魔顽强抗争。

(四)重大手术期间

当孩子需要进行一些大型手术,如心脏手术、脑部手术等复杂且高难度手术时,手术过程中的出血在所难免。即便医生们技艺精湛,采取各种止血措施,仍可能面临血容量减少、血液成分流失的问题。此时,输血就成为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确保孩子术后恢复的关键环节。术前适量输血做好准备,术中实时监测、按需补充,术后持续输血支持,全方位为孩子的手术“保驾护航”。

三、儿科输血的“安全护盾”:严格的流程保障

家长们最关心的,莫过于输血的安全性。其实,儿科输血有着一套极其严格、近乎苛刻的流程,全方位保障孩子的健康。

首先,在输血前,医生会对孩子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包括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精准确定孩子是否真的需要输血、需要何种血液成分以及输血的具体剂量。这一步如同精准“把脉”,杜绝不必要的输血,确保每一滴输入孩子体内的血液都用在刀刃上。

紧接着,便是至关重要的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环节。这就好比为孩子寻找“完美搭档”,不仅要准确核对ABO血型、Rh血型等基本信息,还要通过复杂的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入的血液与孩子自身血液不会发生“冲突”,避免溶血等严重不良反应。整个过程严谨细致,任何一点细微的差错都不允许出现。

血液的采集、储存与运输同样遵循着高标准规范。血站作为血液的“源头”,有着严格的采血筛选标准,确保献血者身体健康、无传染病风险;采集后的血液被妥善储存于专业设备中,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精准控制,保证血液质量稳定;在运输过程中,采用专用冷链设备,一路“保驾护航”,让血液在最佳状态下抵达医院,注入孩子体内。

四、儿科输血的“个性化定制”:不同成分,精准施“输”

为了满足不同孩子的病情需求,儿科输血并非简单的“一输了之”,而是开启了“个性化定制”模式。

红细胞输注主要针对贫血孩子,根据贫血严重程度、孩子年龄、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输注量。例如,对于年幼体弱的婴儿,少量多次输注更为适宜,既能有效改善贫血,又不会给娇弱的身体带来过重负担。

血小板输注则侧重于那些有出血倾向、血小板数量过低的孩子。在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或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孩子的血小板计数可能“断崖式”下跌,极易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情况。及时输注血小板,如同给出血风险筑起一道“防火墙”,迅速提升血小板数量,有效止血,保障孩子的安全。

血浆输注多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孩子。当孩子因为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原因导致凝血因子不足,出现伤口流血不止、手术创面渗血严重等问题时,血浆中的丰富凝血因子就能发挥神奇功效,补充缺失,纠正凝血异常,让孩子的凝血系统重回正轨。

五、输血后的“守护天使”:密切观察与后续护理

输血结束,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后续的密切观察与护理同样关键,宛如孩子身边的“守护天使”。

医护人员会在输血后的一段时间内,持续监测孩子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警惕发热、过敏、溶血等输血不良反应的蛛丝马迹。一旦发现异常,便能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

孩子自身的感受也不容忽视,家长要留意孩子有无不适,如头疼、腹痛、皮肤瘙痒等,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同时,在饮食上,为孩子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帮助身体快速恢复;保证充足休息,让孩子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养精蓄锐,迎接康复后的新生活。

儿科输血,这一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手段,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凭借着科学严谨的流程、精准个性化的施治以及无微不至的护理,为身处困境的孩子们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家长们了解这些知识,便能在孩子面临健康挑战时,与医护人员携手共进,给予孩子最有力的支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摆脱病魔阴霾,重新绽放灿烂笑容,向着美好的未来大步前行。

(吉桂叶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输血科 初级检验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