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消化内镜操作全解析,告别检查恐惧

2023-04-22 11: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消化内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很多人因对消化内镜检查缺乏了解,心存恐惧,从而延误了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实际上,只要对消化内镜操作有清晰认识,就能消除不必要的顾虑,以更轻松的心态接受检查。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消化内镜检查的方方面面。

一、消化内镜的种类及用途 

胃镜 

胃镜主要用于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内部情况。通过胃镜,医生能够直接发现这些部位是否存在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在检查过程中,若发现可疑病变,医生还可直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此外,胃镜还可用于一些治疗操作,如切除胃息肉、止血等。对于出现上腹部疼痛、烧心、反酸、吞咽困难、呕血、黑便等症状,或有胃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胃镜检查是明确病因的重要手段。 

结肠镜 

结肠镜可深入观察直肠、结肠和盲肠的内部结构。它在诊断结直肠疾病,如结直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与胃镜类似,结肠镜检查时也可进行组织活检和治疗。若出现下腹部疼痛、腹泻、便秘、便血等症状,或者年龄超过40岁,且属于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小肠镜 

由于小肠位置特殊,长度较长,检查难度较大。小肠镜则专门用于检查小肠的病变,对于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等,当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无法明确病因时,小肠镜检查可提供重要线索。

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结合了内镜和超声技术,不仅能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的病变,还能通过超声扫描了解病变的层次结构、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这对于判断消化道肿瘤的侵犯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具有重要意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二、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胃镜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需禁食6 - 8小时,以保证胃内空虚,便于医生清晰观察胃黏膜。若有假牙,应提前取下,以免在检查过程中脱落造成误吸。此外,医生会向患者详细解释检查过程和注意事项,并要求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较为紧张的患者,可在检查前适当使用镇静剂,以减轻不适感。 

结肠镜检查前准备 

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检查的效果。通常在检查前1 - 2天,患者需进食少渣或无渣饮食,如米粥、面条等。检查前4 - 6小时,需服用泻药清洁肠道,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直至排出的大便呈清水样。同时,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信息,以便医生做好相应的准备。 

三、检查过程及感受

胃镜检查过程

患者通常采取左侧卧位,医生会将带有摄像头的胃镜经口腔插入食管,然后依次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在插入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恶心和不适,但这种感觉通常是可以忍受的。医生会根据需要调整胃镜的角度和位置,对各个部位进行详细观察。整个检查过程一般需要5 - 15分钟,具体时间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配合程度。 

结肠镜检查过程 

患者一般先采取左侧卧位,医生将结肠镜经肛门插入直肠,然后逐步向结肠推进。在推进过程中,医生会向肠腔内注入少量气体,使肠腔扩张,便于观察。由于结肠存在多个弯曲,患者可能会感到腹部有胀痛感,尤其是在通过乙状结肠和降结肠交界处等部位时。此时,患者应尽量放松,按照医生的指示调整呼吸,以减轻不适感。结肠镜检查的时间通常在10 - 30分钟左右。 

四、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胃镜检查后 

检查结束后,患者需在候诊区观察15 - 30分钟,若无不适方可离开。由于检查时使用了局部麻醉剂,患者在2小时内不要进食,以免发生呛咳。检查后可能会出现咽部不适、腹痛等症状,一般会在1 - 2天内自行缓解。若出现剧烈腹痛、呕血、黑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结肠镜检查后 

检查结束后,患者可能会感到腹胀,这是由于检查时注入的气体尚未完全排出所致。患者可通过适当活动、按摩腹部等方式促进气体排出。检查后1 - 2天内,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若出现腹痛加剧、便血等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五、无痛内镜检查 

对于对疼痛较为敏感,或无法耐受普通内镜检查的患者,无痛内镜检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痛内镜检查是在麻醉状态下进行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处于睡眠状态,不会感觉到任何不适。检查结束后,患者会在短时间内苏醒。需要注意的是,无痛内镜检查需要在麻醉医生的配合下进行,术前需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消化内镜检查虽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适,但与它在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重要价值相比,这些不适是微不足道的。通过了解消化内镜的操作流程、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检查过程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大家能够消除对消化内镜检查的恐惧,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从而早期发现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保障身体健康。

(李艳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南院内镜室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