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们活泼好动的世界里,心跳总是伴随着欢笑与奔跑而加速。然而,有一种心跳加速却可能暗藏玄机,那就是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这场心脏内部的“速度游戏”,虽然听起来刺激,实则可能对孩子的健康构成威胁。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室上速的神秘面纱,了解它与儿童心脏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室上速:心脏的“超速驾驶”
室上速,是一种心律失常,指的是心脏希氏束及希氏束以上的传导系统发生病变,通常导致心率超过200次/分。这就像是一场心脏的“超速驾驶”,让原本平稳的心跳变得”心如鹿撞”。
狭义的室上速通常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等。这些类型的室上速虽然心电图表现略有不同,但共同点是都会导致心跳过快,给心脏带来额外的负担。
二、儿童室上速:不可忽视的“小插曲”
儿童室上速虽然不如成人常见,但一旦发生,就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由于儿童的心脏还在发育中,对心律失常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室上速可能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甚至晕厥。
这些症状不仅让孩子感到不适,还可能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如果室上速得不到及时治疗,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脏问题,如心力衰竭、休克等。因此,家长们一旦发现孩子有类似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三、室上速的“幕后推手”
室上速的发生并非无缘无故,它背后隐藏着多种可能的“幕后推手”。
1、心脏结构异常: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可能导致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从而引发室上速。
2、生理因素:情绪激动、体位突然改变、暴饮暴食、猛然用力等生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诱发室上速。
3、疾病因素: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梗死等疾病,可能使心肌受损,出现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室上速。
4、药物影响:长期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盐酸普罗帕酮片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电传导系统,引发室上速。
四、室上速的“刹车”方法
面对室上速这场心脏的“速度游戏”,家长们不必过于恐慌。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方法来“刹车”,帮助孩子们恢复健康的心跳。
1、刺激迷走神经:这是一种紧急情况下可以尝试的方法。通过刺激咽部引起恶心反射、做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作呼气动作)、压迫眼球等方式刺激迷走神经,从而减慢心率。但这种方法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操作不当引发其他问题。
2、药物治疗:对于症状明显或反复发作的室上速患儿,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三磷酸腺苷、普罗帕酮、洋地黄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监测疗效和副作用。
3、射频消融术:这是一种根治室上速的方法。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送入心脏特定部位,破坏异常的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射频消融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是许多室上速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手术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术后也需定期随访。
4、生活方式调整:除了医疗手段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对预防室上速的复发至关重要。家长们应帮助孩子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有助于预防室上速的复发。
五、家长应如何应对?
面对孩子的室上速问题,家长们应保持冷静和理性。首先,要及时就医,通过专业医生的检查和评估,了解室上速的类型、原因及严重程度。其次,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家长们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此外,家长们还应加强对孩子心脏健康的关注。定期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心脏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的饮食和运动习惯,避免诱发室上速的因素。
室上速虽然听起来让人担忧,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应对它,就能帮助孩子们在这场心脏的“速度游戏”中安全“刹车”。家长们应加强对孩子心脏健康的关注,及时就医、积极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与快乐。
(吕爱婷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