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在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以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为主要特征。ICP对胎儿的危害尤为显著,可导致围产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其中最大的威胁是难以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因此,对ICP的母婴监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与管理、以及预防策略等方面,详细阐述ICP的母婴监护要点。
一、病理生理机制
IC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女性激素、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妊娠晚期,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升高,导致肝细胞膜胆固醇与磷脂比例上升,降低肝细胞膜流动性,影响胆酸通透性,阻碍胆汁流出。同时,雌激素作用于肝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改变肝细胞蛋白质合成过程,导致胆汁回流增加。遗传因素在ICP发病中也扮演关键角色,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对ICP的易感性。此外,季节更替、地域差异等环境因素也可能与ICP的发生有关。
二、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
(一)临床特征
皮肤瘙痒:无皮肤损伤的瘙痒是ICP最典型的首发表现,通常起始于手掌和脚掌,逐渐蔓延至肢体近端,严重时发展至面部。分娩后24-48小时内瘙痒明显缓解。
黄疸:部分ICP患者会出现轻度黄疸,分娩后1-2周内自行消退。
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及脂肪泻等消化道不适症状。
(二)诊断方法
血清胆汁酸测定: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升高是诊断ICP的关键指标。
肝功能检查:部分患者转氨酶轻度至中度升高,为诊断提供参考。
排除其他疾病:通过病史询问、临床表现分析、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其他肝脏疾病。
(三)鉴别诊断
皮肤病:与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鉴别,主要通过皮肤科专业检查。
其他妊娠期肝脏疾病:综合考量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准确区分ICP与其他类似疾病。
三、治疗与管理
(一)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首选药物,有效改善瘙痒症状,降低血清胆汁酸水平,改善肝功能。
S-腺苷蛋氨酸:显著改善肝功能,减轻瘙痒不适。
其他药物:如地塞米松,用于促进胎肺成熟,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风险(妊娠34周前需终止妊娠时)。
(二)胎儿监测
胎动计数:孕妇自行进行胎动计数,简单有效,及时发现胎儿异常。
电子胎心监护:定期开展,全面了解胎儿储备能力,发现宫内窘迫等危险情况。
超声检查:实时监测胎儿生长发育、羊水量变化及脐血流等指标,评估胎儿健康状况。
(三)分娩时机选择
综合考虑病情严重程度、孕周及胎儿状况,确定分娩时机。轻度ICP患者可期待至足月分娩;重度ICP患者或胎儿窘迫时,需及时终止妊娠,确保母婴安全。
四、预防策略与母婴预后
(一)预防策略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ICP。
合理调整饮食:补充钙、维生素C、维生素E、硒等营养素,保持营养均衡,避免过多油脂和刺激性食物。
遵医嘱进行治疗:严格遵医嘱,及时处理相关疾病。
情绪管理:保持情绪平稳,避免情绪波动对胎儿的影响。
(二)母婴预后
对孕妇的影响:ICP孕妇产后可能出现出血量增加,但通常不留长期后遗症。
对胎儿的影响:ICP显著增加胎儿窘迫、早产、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等风险。
五、特殊考虑:乙型肝炎携带合并ICP
对于乙型肝炎携带合并ICP的孕妇,需更加密切的监护和管理。ICP可能加重肝功能负担,增加妊娠期并发症风险。同时,乙型肝炎可能增加胎儿感染风险。因此,需加强孕期监测,遵医嘱进行治疗,以降低母婴风险。
结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加强孕期保健、合理调整饮食、遵医嘱进行治疗、密切监测胎儿状况以及采取必要的预防策略,可以有效降低ICP对母婴的不良影响。同时,对于乙型肝炎携带合并ICP的孕妇,需给予更加密切的监护和管理,以确保母婴安全。
(郑亚惠 洛阳市妇幼保健院 成人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