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生死时速时刻上演。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一旦缺血缺氧,就如同被死神选中。而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作为重症救治的“秘密武器”,自问世半个世纪以来,改写了急危重症的救治局面。接下来,让我们一探它的究竟。
一、ECMO技术原理
1.体外循环原理:ECMO的运作可概括为“引流-氧合-驱动-回输”四步。先通过导管引出静脉血,导入膜式氧合器,完成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交换,实现肺的气体交换功能。接着血泵驱动血液流动,替代心脏泵血。最后,氧合后的血液经动脉或静脉回输体内,形成体外循环闭环。ECMO用人工装置替代心肺核心功能,让心肺得以休息,维持全身器官氧供,为患者争取治疗时机。
2.气体交换原理:膜式氧合器是ECMO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内部有许多具有良好的气体通透性的中空纤维膜。当静脉血通过氧合器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膜壁扩散到膜外的气体环境中被排出,同时外界的氧气则可以通过膜壁扩散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得到氧合,实现类似肺的气体交换功能。
3.血液驱动原理:血泵是ECMO系统中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的装置,其能够模拟心脏的泵血功能,通过机械动力推动血液在体外循环回路中流动,保证血液能够按照设定的流量和速度,从静脉端引出,经过氧合器氧合后再回输到动脉或静脉系统中,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
二、ECMO技术在重症救治中的应用
在重症医学领域,ECMO技术通过人工装置暂时替代心肺功能,为受损器官提供修复时间窗。其核心作用在于解除心肺功能负荷,通过体外循环系统维持全身氧供与循环稳定,从而显著拓展了重症救治的可能性。临床应用覆盖四大核心场景:心脏功能重建方面,可支持心脏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暴发性心肌炎急性期及心源性/中毒性休克的循环维持;呼吸功能替代领域,适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及严重气道损伤等氧合障碍性疾病;移植围术期管理中,作为心肺移植手术的"生命桥梁",既能术前维持生命体征,又能术后过渡至自主功能恢复;特殊救治场景包括新生儿重症先心病分娩支持、药物中毒致心肺抑制等复杂病例。通过这种全方位的生命支持,ECMO为临床救治争取黄金时间,有效提升危重症患者的生存概率与康复质量。
不过,ECMO救治成功与否,取决于患者心肺功能的可修复性。在实施ECMO前,务必精准掌握其禁忌症。鉴于体外循环依赖抗凝药物(如肝素),严重外伤、颅内出血、术后出血以及其他肝素类应用禁忌患者,无法采用ECMO技术。另外,无法确诊的心肺疾病、恶性肿瘤、不可恢复的心肺肝肾等器官损伤患者,也不宜使用ECMO救治。
在临床急危重症患者院间转运中,常是从无ECMO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向有救治能力的机构转运。这就要求转运团队提前制定完善预案,以妥善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付娟华 永城市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