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作为人体最为灵活的关节之一,助力我们完成抬手、梳头、提物等诸多日常动作。然而,不少人会遭遇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的困扰,这背后可能是肩袖损伤在作祟。肩袖损伤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肩部功能的永久性损害。深入了解肩袖损伤的发病机制,不仅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预防这一疾病,还能让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康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肩袖损伤发病机制的神秘面纱。
一、认识肩袖
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四块肌肉的肌腱组成,这些肌腱像袖子一样包裹着肩关节,因此得名肩袖。这四块肌肉各司其职,协同作用。冈上肌负责手臂外展的起始动作,让手臂能够顺利离开身体侧面;冈下肌和小圆肌主要使手臂外旋,比如打羽毛球时向后拉拍的动作就离不开它们;肩胛下肌则负责手臂内旋,例如将手放到背后的动作就需要它的参与。同时,肩袖还有稳定肩关节的重要作用,就像给肩关节加上了一道坚固的“防护锁”,防止肱骨头在活动过程中脱离正常轨道。
二、肩袖损伤的外在因素
创伤因素:
1.急性暴力创伤:在运动或意外事故中,肩部受到突然的暴力冲击,是导致肩袖急性损伤的常见原因。例如,摔倒时用手撑地,力量会通过手臂传导至肩部,可能引发肩袖撕裂。从事接触性运动,如足球、篮球的运动员,在激烈对抗中肩部遭受撞击,肩袖损伤的风险也会大幅增加。
2.反复微小创伤积累:长期反复进行肩部过度活动,如棒球投手反复投球、油漆工长时间举臂作业等,肩袖肌腱会不断与周围组织摩擦,逐渐出现微小损伤。这些微小损伤日积月累,最终可能导致肩袖部分或完全断裂。
运动姿势不当:
错误的运动姿势会使肩袖承受异常的压力和张力,增加损伤的可能性。以游泳为例,自由泳时手臂划水动作幅度过大、速度过快,会使肩袖在短时间内承受过高的负荷,导致肌腱磨损。同理,打网球时不正确的发球姿势,也会对肩袖造成额外的压力,久而久之引发损伤。
三、肩袖损伤的内在因素
血供不足:
肩袖肌腱的血供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部分区域血运相对较差。冈上肌肌腱靠近大结节处,被称为“乏血管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区域的血供会进一步减少,导致肌腱的营养供应不足,使其弹性和强度下降,变得更加脆弱,容易发生损伤。
肌腱退变:
年龄是导致肩袖肌腱退变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肩袖肌腱中的胶原蛋白含量逐渐减少,弹性纤维断裂,肌腱的柔韧性和强度降低。同时,肌腱内的细胞代谢功能也会减弱,对损伤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研究表明,40岁以上人群肩袖退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肩袖损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解剖结构异常:
一些人天生肩部解剖结构存在异常,如肩峰形态异常。肩峰分为扁平型、弧形和钩型三种类型,钩型肩峰与肩袖肌腱之间的间隙较小,在手臂上举过程中,肩袖肌腱容易与肩峰发生撞击,导致磨损和损伤。此外,肱骨大结节的位置异常、肩关节盂发育不良等解剖结构问题,也会改变肩部的生物力学平衡,增加肩袖损伤的风险。
四、肩袖撞击与磨损机制
当我们手臂上举时,肩峰下间隙内的肩袖肌腱、滑囊等组织会与肩峰发生相对运动。正常情况下,这种运动是协调的,不会造成损伤。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肩峰下间隙会变窄,导致肩袖肌腱在运动过程中与肩峰或其他结构发生撞击。反复的撞击会使肌腱表面的纤维组织受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滑囊水肿、增生。同时,肌腱与周围组织的摩擦也会加剧,进一步损伤肌腱。长期的撞击和磨损会使肌腱逐渐变薄、撕裂,最终发展为肩袖损伤。
五、炎症与肩袖损伤的恶性循环
肩袖损伤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启动炎症反应,以清除损伤组织并促进修复。然而,过度或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对肩袖肌腱造成进一步损害。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导致局部血管扩张、渗出增加,引起肩部疼痛和肿胀。同时,炎症细胞释放的蛋白酶会分解肌腱中的胶原蛋白,削弱肌腱的强度。此外,疼痛还会限制肩部的活动,导致肩部肌肉萎缩,进一步破坏肩部的生物力学平衡,加重肩袖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六、预防与应对
通过了解肩袖损伤的发病机制,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合理安排运动和工作强度,避免肩部过度劳累;纠正不良的运动姿势,进行适当的热身和拉伸运动;对于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群,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一旦出现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肩袖损伤的预后至关重要。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损伤的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恢复肩部的功能。
肩袖损伤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肩袖损伤的发生,并为已经患病的患者提供更科学的治疗和康复指导。呵护肩部健康,让我们的肩膀继续自由地活动,享受美好的生活。
(郭旗 郑州市骨科医院 运动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