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从运动扭伤到交通事故,甚至一次不慎跌倒都可能导致骨骼断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骨折就诊的人数超过1.2亿,其中60%的病例因急救处理不当导致二次损伤。掌握科学的骨折急救知识,不仅能在关键时刻减少痛苦,更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以下是一份从判断到处理的全流程指南,关键时刻或许能救己救人。
1快速判断:这些信号提示骨折
骨折的典型症状被称为“四联征”——剧烈疼痛、肿胀瘀斑、肢体畸形和功能丧失。当受伤部位出现以下表现时,需高度怀疑骨折:
⑴刀割样疼痛:轻轻触碰或尝试活动时疼痛剧烈,甚至引发冷汗;
⑵快速肿胀瘀青:30分钟内伤处明显肿胀,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
⑶异常形态:肢体弯曲、缩短或呈现不自然的角度(如小腿呈“Z”字形);
⑷无法活动:受伤部位完全丧失支撑或活动能力,例如手腕骨折后无法握拳。
⑸特别注意:若皮肤破损、骨头外露(开放性骨折),或出现肢体麻木、苍白、无脉搏(提示血管神经损伤),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急救四步法:科学处理避免二次伤害
第一步:冷静制动,禁止盲目移动
骨折急救的核心原则是“宁可不动,不可乱动”。贸然活动可能让断骨刺破血管或神经。若怀疑脊柱、颈椎或骨盆骨折(如高空坠落、车祸伤),必须保持伤者平躺,用衣物或书本固定头颈部,等待专业救援;四肢骨折时,可用木板、杂志甚至雨伞作为临时夹板,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例如小腿骨折需固定膝盖和踝关节)。禁忌动作:禁止尝试将外露骨头塞回体内;禁止按压或揉搓肿胀部位;禁止让伤者饮水进食(可能需要紧急手术)。
第二步:冷敷止痛,控制肿胀
用冰袋或冷冻蔬菜包裹毛巾,敷在伤处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冷敷能收缩血管,减少内出血和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注意:禁止热敷、涂抹药酒或贴膏药(会加剧肿胀);冰块不可直接接触皮肤,避免冻伤;开放性骨折需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切勿冲洗或消毒骨端。
第三步:正确固定,减少移位风险
⑴上肢骨折:用三角巾或围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肘关节保持90°弯曲,减少重力牵拉;
⑵下肢骨折:用夹板固定后,用布条分段捆绑(避开骨折处),松紧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
⑶手指/脚趾骨折:将受伤指(趾)与相邻健康指(趾)用胶布并排固定,利用健侧作为天然夹板。
第四步:及时转运,抓住黄金救治期
骨折后6-8小时是治疗窗口期,此时组织水肿较轻,复位更容易。搬运时需注意:脊柱伤者需3人协同,保持头、颈、躯干成直线平移至硬质担架;下肢骨折可用“8字法”搬运:一人托住伤者臀部和背部,另一人扶住双腿,避免患肢弯曲。
3送医后:治疗与康复全周期管理
⑴诊断阶段
医生会通过X线、CT或MRI明确骨折类型:①闭合性骨折:皮肤完整,断端未外露;②粉碎性骨折:骨骼碎裂成3块以上,需手术固定;③青枝骨折:儿童常见,骨骼部分断裂(如柳枝折而不断)。
治疗选择 ①手法复位+石膏固定: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闭合性骨折,需定期复查防止移位;②微创手术:髓内钉、钢板螺钉固定适用于复杂骨折,术后3天即可下床活动;③外固定支架:开放性骨折伴严重污染时使用,便于伤口护理。
⑵康复关键期
①急性期(0-2周):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在医生指导下活动远端关节(如手指屈伸);②骨痂形成期(2-6周):补充钙(800mg/天)、维生素D(2000IU/天)和优质蛋白(1.2g/kg体重),促进愈合;③功能恢复期(6周后):通过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逐步恢复肌力,避免跳跃或负重。
所以,骨折急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记住“冷静制动、科学固定、快速送医”十二字原则,关键时刻既能减轻痛苦,又能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健康无小事,知识即铠甲——掌握这些技能,让意外不再是灾难!
(向奎 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