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二者并存大幅增加心脑血管、肾脏疾病等并发症风险。这种复杂病症的药物治疗需全面考量,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加重病情。本文从降压药物选择、药物相互作用、安全监测方案三方面,系统阐述安全用药策略。
一、降压药物选择
(一)优选药物类别
1.ARB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中的氯沙坦,不仅能降压,还能抑制肾小管对尿酸重吸收,降低尿酸水平,对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十分友好,控制血压同时改善尿酸代谢。
2.CCB类:钙通道阻滞剂(CCB)如氨氯地平,降压时对血尿酸无不良影响。它通过阻滞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扩张,不干扰尿酸排泄和代谢,是安全的降压选择。
3.α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可选择性阻断α受体使血管扩张、降低血压,对尿酸代谢影响小,适用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伴有前列腺增生时还能改善排尿症状。
(二)慎用药物类别
1.利尿剂:像氢氯噻嗪这类利尿剂虽能降压,但会抑制肾小管对尿酸排泄,导致尿酸在体内蓄积,升高血尿酸水平,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需慎用。
2.β受体阻滞剂:部分β受体阻滞剂会影响糖脂代谢和尿酸排泄,加重高尿酸血症,如普萘洛尔可能抑制尿酸排泄,使用时要谨慎评估。
3.含利血平复方制剂:含利血平的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可能影响尿酸代谢,还易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不利于病情控制,需慎用。
(三)剂量调整原则
1.小剂量起始:初始用药采用常规剂量的1/2,可减少不良反应,让患者逐渐适应,对肝肾功能可能受损的患者更安全。
2.缓慢滴定:每2-4周根据血压控制和耐受情况调整剂量,能及时发现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避免血压波动和不良反应加剧。
3.联合用药优先:优先联合使用不同机制降压药,减少单药剂量。联合用药能发挥协同作用增强降压效果,降低不良反应,还能兼顾尿酸代谢。
二、药物相互作用
(一)降尿酸药物配伍
1.别嘌醇与利尿剂:别嘌醇抑制尿酸生成,但与利尿剂合用会增加过敏风险,可能引发剥脱性皮炎等严重不良反应,需谨慎联用。
2.苯溴马隆与华法林: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与抗凝药华法林合用时,可能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如需同用,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并调整华法林剂量。
3.非布司他与硫唑嘌呤:非布司他抑制尿酸生成,与硫唑嘌呤联用时会影响其代谢,导致硫唑嘌呤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增加,严禁联用。
(二)特殊风险规避
1.避免NSAIDs: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会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还影响尿酸排泄,升高血尿酸,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
2.慎用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可能加重肾脏损害,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本身肾脏负担重,使用免疫抑制剂会进一步损伤肾功能、影响尿酸排泄,需谨慎使用。
3.注意抗生素选择:青霉素类抗生素可能影响尿酸排泄,导致血尿酸升高,选用抗生素时,医生要综合考虑病情和尿酸水平,选对尿酸代谢影响小的药物。
(三)服药时间安排
1.降压药晨服:多数患者血压有晨峰现象,清晨血压急剧升高,此时服降压药能有效控制晨峰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2.降尿酸药晚服:人体夜间血尿酸水平相对升高,晚上服降尿酸药能更好发挥作用,抑制尿酸生成或促进排泄,维持血尿酸稳定。
3.间隔2小时服用:为减少药物相互作用,降压药和降尿酸药应间隔2小时服用,降低药物竞争代谢途径、干扰药效的可能性。
三、安全监测方案
(一)实验室监测
1.血尿酸:治疗初期每月检测1次血尿酸,直至达标。密切监测血尿酸可及时调整降尿酸药物剂量,将血尿酸控制在目标范围,减少痛风发作和尿酸盐沉积对肾脏等器官的损害。
2.肾功能:定期检测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评估肾脏排泄功能。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都可能损伤肾脏,监测肾功能有助于及时发现病变、调整治疗方案。
3.电解质:关注钾、钠、氯等电解质水平。降压药和降尿酸药可能影响电解质平衡,如利尿剂可能导致低钾血症,监测电解质可及时发现异常,避免引发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二)临床监测
1.血压日记:患者坚持早晚各测1次血压并记录。医生通过血压日记了解血压波动,判断降压药物疗效,及时调整方案,确保血压平稳。
2.痛风发作记录:详细记录痛风发作的部位、频率。痛风发作是高尿酸血症常见表现,记录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病情和降尿酸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提供依据。
3.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皮疹、水肿等药物不良反应。降压药和降尿酸药都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处理能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
(三)综合评估
1.每年心血管风险评估: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大增,每年评估血脂、血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指标,可提前发现心血管疾病隐患,采取干预措施。
2.双能CT尿酸盐结晶检测:双能CT可检测体内尿酸盐结晶沉积情况,明确尿酸盐在关节、肾脏等部位的沉积程度,对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意义重大。
3.动脉硬度测定:测定动脉硬度可评估血管弹性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定期测定有助于监测病情进展。
建议采用“一保二降三防”策略:保护肾功能,控制血压和尿酸水平,预防痛风发作以及心肾事件。一旦出现“三红”症状,即眼红、尿红、关节红,需立即就医。治疗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血尿酸控制在<360μmol/L,降低并发症风险,保障患者健康。
(陈水利 新安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