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脏康复训练,如何帮心梗患者重回健康生活?

2024-09-17 14: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心脏康复是其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心肌梗死严重损害心脏功能,给患者身体和心理带来巨大创伤。科学有效的心脏康复训练,不仅能促进心脏功能恢复,还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本文将从科学运动方案、心理社会支持和生活方式管理这三个关键维度,系统且深入地阐述心脏康复的要点,为心肌梗死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科学的指导依据。

一、科学运动方案

(一)康复分期训练

1.住院期:在术后24小时,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床旁活动。如进行简单的肢体屈伸运动,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初步增强患者的体力和耐力。

2.早期康复:出院后2-6周进入早期康复阶段,此阶段需在监护下进行训练。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在跑步机上慢走,逐步提升心脏功能和身体适应能力。

3.维持期:6周后进入维持期,需制定长期运动计划。长期坚持规律运动,有助于维持心脏功能改善的成果,提高生活质量。

(二)运动强度控制

1.靶心率计算:通过静息心率加上20%的心率储备来计算靶心率。心率储备为最大心率(220减去年龄)与静息心率之差。保持运动时心率在靶心率范围内,能确保运动安全且有效锻炼心脏功能。

2.Borg评分:运动时保持Borg评分在12-14级,即稍有吃力感。这是一种主观用力程度的评估方法,患者自我感觉稍有吃力,表明运动强度适中,既达到锻炼效果,又不会过度疲劳。

3.无不适症状:运动过程中应确保无胸痛、气促等不适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提示运动强度可能过大,心脏无法承受,需立即停止运动并进行评估。

(三)训练方式选择

1.有氧运动:选择快走、骑车等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有氧运动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促进心脏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心肌供血。

2.抗阻训练:可使用弹力带或小哑铃进行抗阻训练。抗阻训练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改善身体机能,但需注意控制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

3.柔韧性练习:每天进行10分钟柔韧性练习。如伸展、瑜伽等,能增加关节活动度,预防肌肉拉伤,缓解运动后的肌肉疲劳。

二、心理社会支持

(一)常见心理问题

1.疾病恐惧:约40%的患者存在对疾病的恐惧。心肌梗死的发作让患者对自身健康极度担忧,害怕再次发病危及生命,这种恐惧心理会影响康复进程。

2.抑郁状态:可通过PHQ-9量表进行筛查。心肌梗死带来的身体不适和生活改变,易使患者陷入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自罪等。

3.回归社会焦虑:患者担心身体状况无法适应工作和社会生活,害怕被歧视或无法胜任原有工作,从而产生回归社会的焦虑情绪。

(二)干预措施

1.认知行为治疗:每周进行1次,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通过与专业心理治疗师交流,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增强康复信心。

2.正念减压训练:每天进行15分钟,通过专注当下的呼吸和身体感觉,减轻压力和焦虑情绪。正念减压能让患者放松身心,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3.病友互助小组:每月开展2次,患者之间分享康复经验和心理感受。在互助小组中,患者能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

(三)家庭支持要点

1.共同参与康复计划:家庭成员与患者一起制定和执行康复计划,如陪伴患者运动、监督饮食等,增强患者的康复动力。

2.避免过度保护:给予患者适当的自主空间,鼓励其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促进其身体和心理功能恢复。

3.关注情绪变化:留意患者的情绪波动,及时给予关心和安慰,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三、生活方式管理

(一)饮食调整

1.地中海饮食模式:遵循地中海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橄榄油、鱼类等食物。这种饮食模式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限盐:将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g,减少钠摄入可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3.Ω-3脂肪酸补充:每周食用2次深海鱼,补充Ω-3脂肪酸。Ω-3脂肪酸具有抗炎、降低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的作用。

(二)危险因素控制

1.戒烟:为患者提供尼古丁替代疗法等帮助戒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能显著降低再次心梗的风险。

2.血压监测:每日早晚进行血压监测,及时发现血压异常波动。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担,有效控制血压对心脏康复至关重要。

3.血脂管理: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1.8mmol/L。降低LDL-C水平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预防心血管事件复发。

(三)回归工作指导

1.体力工作延迟至3个月后:给心脏足够的恢复时间,避免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导致心脏负荷过重。

2.循序渐进增加工作量:从轻度工作开始,逐渐增加工作强度和时间,让身体逐步适应工作状态。

3.避免值夜班(前6个月):值夜班打乱人体生物钟,增加心脏负担,前6个月应避免,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建议采用“评估-训练-再评估”循环模式。定期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心理状态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训练方案,再次评估训练效果,不断优化康复进程。同时,要警惕“三不”信号:运动时不适,可能提示运动强度不当或心脏功能异常;夜间憋醒,可能与心力衰竭等心脏问题有关;情绪持续低落,可能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心脏康复训练需持续1年以上,每年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复查,全面评估心脏功能恢复情况,确保患者顺利康复,重回健康生活。

(陈水利 新安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