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介入放射术后穿刺点护理,止血、感染预防与并发症监测

2025-04-11 15:5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介入放射学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肿瘤、外周血管疾病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技术通过影像引导,将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体内,对病灶进行精准治疗。然而,介入手术毕竟是一种有创操作,术后穿刺点的护理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恢复速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将详细探讨介入放射术后穿刺点的护理,包括止血、感染预防以及并发症监测等方面。

一、止血护理

止血是介入放射术后穿刺点护理的首要任务。术后穿刺点出血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引发血肿、感染等并发症。

压迫止血:术后应立即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通常采用沙袋或绷带加压包扎。压迫时间和力度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进行调整,既要确保有效止血,又要避免过度压迫导致局部组织损伤。

体位管理:术后患者应保持适当的体位,如平卧或患侧肢体制动,以减少穿刺点的活动和压力,有助于止血。

观察与记录: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形成,定期记录出血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问题。

止血药物的应用:对于出血倾向明显的患者,可根据医嘱给予止血药物,如凝血酶、维生素K等,以促进凝血过程。

二、感染预防

感染是介入放射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穿刺点作为外界与体内相通的通道,是感染的高发部位。因此,感染预防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

严格无菌操作:术后穿刺点的处理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定期更换敷料,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

抗生素的使用:对于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等,可根据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感染预防知识,如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穿刺点接触污物、定期监测体温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迹象。

环境管理:保持病房环境清洁、通风,减少探视人员,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三、并发症监测

介入放射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形成等。因此,并发症监测是术后护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穿刺点观察:定期检查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出血等异常表现,以及周围皮肤的温度、颜色等,以评估是否存在感染或血栓形成。

疼痛评估:术后疼痛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时给予止痛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影像学检查:对于疑似存在并发症的患者,如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应及时进行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监测,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四、总结

介入放射术后穿刺点的护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止血、感染预防和并发症监测等多个方面。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遵守护理规范,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术后护理成功的重要保障。通过全面、细致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介入放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李玲 罗山县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