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手术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不过,术后若护理不当,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了解如何预防并发症以及做好家庭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关知识。
一、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方法
(一)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
这是心脏介入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手术时,医生会通过穿刺血管将导管送入心脏。术后,穿刺部位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压迫止血,就容易出血或形成血肿。为预防这一情况,术后患者需要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一段时间,一般在 6 - 12 小时。家属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看是否有渗血、肿胀。如果发现穿刺部位的纱布被血液浸湿,或者局部出现隆起,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另外,患者自身也要避免过早活动穿刺侧肢体,防止伤口裂开出血。
(二)心律失常
心脏介入手术过程中,导管对心脏组织的刺激,或者术后心肌缺血等原因,都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为了预防心律失常,患者术后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情绪波动过大,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家属可以多陪伴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同时,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控制血压、血脂,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三)感染
手术创口虽然较小,但仍存在感染的可能。如果术后不注意伤口护理,细菌就可能侵入伤口,引起局部感染,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全身感染。预防感染,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医护人员会定期更换伤口敷料,患者和家属不要随意揭开伤口的覆盖物。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洗衣物。如果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或者有异常分泌物,要及时就医。
二、家庭护理要点
(一)生活起居护理
心脏介入术后,患者身体往往较为虚弱,充足的休息对身体恢复至关重要。家属应为患者打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这不仅能让患者心情放松,还利于身体机能的修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很关键,新鲜空气可减少细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室内温度保持在 22 - 25℃、湿度在 50% - 60% 最为适宜,这样的温湿度能让患者体感舒适,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患者的作息必须规律,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调养。术后初期,患者可在室内进行简单活动,比如慢走,能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随着身体逐渐恢复,可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但务必远离重体力劳动和剧烈的体育锻炼,防止给心脏造成过大负担。
(二)饮食护理
对于心脏介入术后的患者而言,合理的饮食是身体恢复的重要保障。饮食应秉持清淡原则,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像西兰花、苹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西兰花富含多种维生素,苹果则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其中,维生素 C 不仅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力,让身体更好地抵御病菌侵袭,还对伤口愈合有促进作用;而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有效预防便秘,避免因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负担。同时,患者还需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像瘦肉、鱼类、牛奶等,这些食物能为身体补充必要的营养,助力身体机能恢复。要注意减少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防止血脂升高,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另外,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也极为关键,每天食盐摄入量最好不超过 6 克,从而减轻心脏负荷,让心脏能更轻松地工作。
(三)病情监测
在家中,患者和家属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每天可以测量血压、心率,记录下来,如果发现血压、心率异常波动,要及时就医。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心脏出现了问题,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家属可以学习一些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术,以备不时之需。
三、结语
心脏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家庭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共同努力。通过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如果在护理过程中有任何疑问,要及时咨询医生,确保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护理。
(潘梦姗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三病区 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