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介入栓塞 vs 开颅夹闭,两种手术的生死抉择与适应症

2025-04-08 14: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神经外科领域,面对颅内动脉瘤这一潜在致命的疾病,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其中,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是两种主要的治疗手段,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适应症,同时也伴随着不同的风险和考量。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而言,了解这两种手术方式的异同,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是做出明智治疗决策的关键。

一、介入栓塞:微创治疗的新选择

介入栓塞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等血管途径,利用导管将弹簧圈、微球或其他栓塞材料精确送达动脉瘤腔内,以达到闭塞动脉瘤、防止其破裂出血的目的。这种方法的显著优势在于其微创性,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恢复时间。

适应症:

小型至中型动脉瘤:介入栓塞在处理这些动脉瘤时尤为有效,尤其是位于颅内复杂解剖位置或周围结构密集区域的动脉瘤。

高龄或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对于不能耐受全身麻醉或开颅手术的高风险患者,介入栓塞提供了更为安全的治疗选项。

多次复发的动脉瘤:部分动脉瘤在治疗后可能复发,介入栓塞因其较低的侵入性,便于重复治疗。

宽颈动脉瘤:通过辅助装置如支架或球囊的使用,介入栓塞也能有效治疗宽颈动脉瘤。

风险与挑战:

尽管介入栓塞具有诸多优势,但它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栓塞材料移位或脱落:可能导致血管阻塞或远端缺血。

动脉瘤再通:部分动脉瘤在接受栓塞治疗后可能再次开放。

辐射暴露:X射线引导下的操作增加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辐射暴露风险。

费用高昂:介入栓塞所需的材料和设备通常较为昂贵。

二、开颅夹闭:经典手术的延续

开颅夹闭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直接暴露动脉瘤并应用动脉瘤夹将其颈部夹闭,从而达到防止动脉瘤破裂的目的。这种方法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动脉瘤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适应症:

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尤其是那些形态不规则、分支复杂的动脉瘤,开颅夹闭可能更为直接有效。

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在清除血肿的同时,直接夹闭动脉瘤,有助于减少再出血风险。

年轻患者:对于预期寿命较长、需要长期生存质量的年轻患者,开颅夹闭可能提供更持久的解决方案。

介入栓塞禁忌或失败:当动脉瘤解剖结构不适合介入栓塞,或介入栓塞失败时,开颅夹闭成为备选方案。

风险与挑战:

开颅夹闭术的风险主要包括:

手术并发症:如感染、脑出血、脑水肿等。

神经功能损害: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周围脑组织或神经,导致术后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恢复时间长:相比介入栓塞,开颅夹闭术后患者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

美容问题:头部切口可能留下明显疤痕,影响外观。

三、决策考量: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

在选择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时,医生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患者的个人偏好等因素。没有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所有情况,最佳策略应基于个体化评估。

多学科团队协作:神经外科、介入放射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有助于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术前评估: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如CTA、MRA或DSA)对于准确评估动脉瘤特征、制定手术计划至关重要。

术后管理:无论选择哪种手术方式,术后的密切监测和康复治疗都是确保患者顺利恢复的关键。

四、结语

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作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两大支柱,各有千秋,也各有挑战。面对这一生死抉择,理解每种方法的适应症、风险及预期效果,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最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保障患者安全与治疗效果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医生的专业判断、患者的积极参与以及家属的理解支持,共同构成了成功治疗不可或缺的一环。

 

(张翼 邓州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