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胃炎是消化内科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它是指胃黏膜对胃内各种刺激因素产生的炎症反应。作为内科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胃炎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了解胃炎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预防、诊断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
一、胃炎的分类与症状
胃炎依据病程急缓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也被称为糜烂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起病急骤,症状明显。患者常感到上腹部疼痛、胀满,伴有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若病情严重,还可能出现呕血、黑便、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症状。例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主要表现为黏膜糜烂出血,而急性化脓性胃炎则以上腹剧痛、高热、寒战等为特征。
慢性胃炎大多数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部分患者会出现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症状,同时伴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的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消瘦、贫血、舌炎、腹泻等。不同类型胃炎症状的差异,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胃炎的病因
胃炎的发病因素复杂多样。物理因素如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饥饿等,会对胃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生物因素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该细菌在胃酸环境中繁殖,释放酶和毒素,破坏胃黏膜,引发炎症;药物因素方面,长期或过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
此外,吸烟、全身感染、严重创伤、精神压力等也与胃炎的发病密切相关。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影响胃黏膜的保护机制,从而引发胃炎。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量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饮酒,都可能刺激胃黏膜,诱发或加重胃炎。
三、胃炎的诊断
在临床上,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相结合。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起始时间、频率和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诱因,如药物使用、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同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观察腹部疼痛的位置、压痛点和是否有腹部膨胀等情况。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的金标准。通过一根细长的软管(内镜)插入食道,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直观地看到胃部是否有红斑、肿胀、溃疡等炎症表现,必要时还可以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进一步确定炎症的类型和程度。幽门螺杆菌检测也是重要环节,检测方法包括呼气试验、血液抗体检测、胃黏膜组织检测等。胃酸分泌功能检查则通过测量胃酸分泌量来评估胃炎对胃酸分泌的影响。
四、胃炎的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胃炎,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治疗包括去除病因,如戒烟限酒、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注意休息等。给予清淡饮食,如米粥、面条、南瓜粥等,必要时禁食,多饮水,腹泻较重时可饮糖盐水。
对症治疗方面,腹痛者可行局部热敷,疼痛剧烈者给予解痉止痛药,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剧烈呕吐时可注射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必要时可给予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进行治疗。若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经药物、胃镜及血管介入治疗无效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抗感染治疗主要针对由细菌引起尤其伴腹泻的胃炎患者,需要给予抗生素,如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等。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通常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方案根除细菌;非感染性胃炎则侧重于保护胃黏膜、改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五、胃炎的预防
预防胃炎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保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特别是睡前不宜进食过多。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等,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大蒜、油炸食品等。同时,食物应充分煮熟,避免生食,尤其是海鲜和肉类,以防止细菌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至关重要,餐前便后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进餐时使用公筷,避免和他人共用毛巾、牙刷等私人物品,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六、胃炎的预后与随访
大多数胃炎预后良好,但慢性胃炎若长期未得到妥善管理,可能进展为胃溃疡,甚至胃癌。因此,定期胃镜检查尤为重要。对于接受治疗的胃炎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
胃炎作为内科常见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诸多挑战。通过深入了解胃炎的分类、症状、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降低胃炎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拥有健康的胃和美好的生活。
(王瑞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人民医院 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