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美味的大餐本应是愉悦的享受,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却可能成为一场健康噩梦的导火索,引发急性胰腺炎,让胰腺“闹罢工”。那么,吃顿大餐后胰腺为何会“闹罢工”呢?
一、胰腺:人体消化系统的“幕后英雄”
胰腺位于人体上腹部深处,是一个兼具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的器官。从外分泌功能来看,胰腺每天会分泌约1500—2000毫升的胰液,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等,它们就像一把把精准的“生物剪刀”,能够将我们摄入的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以便肠道进一步吸收利用。而内分泌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调节人体的血糖水平。
二、大餐背后的“胰腺危机”
当人们享用一顿丰盛的大餐,尤其是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时,胰腺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大量食物进入胃和小肠后,会刺激胃肠分泌胃泌素、促胰液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促使胰腺大量分泌胰液。正常情况下,胰液会通过胰管顺利流入十二指肠,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然而,当胰液分泌量急剧增加时,如果胰管的排泄能力无法跟上,就会导致胰管内压力升高。
胰管内压力升高后,会使胰管小分支和胰腺泡破裂,胰液与消化酶就会渗入胰腺组织间隙。这些消化酶在胰腺组织内被异常激活,开始“消化”胰腺自身组织,引发胰腺的自我消化,从而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这种自我消化过程就像是一场“内战”,胰腺组织在自身消化酶的攻击下,会出现水肿、充血、出血甚至坏死等病变。
三、诱发急性胰腺炎的“帮凶”
除了胰液分泌过多和胰管梗阻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在这场“胰腺危机”中推波助澜。
胆道梗阻:胆道和胰管在十二指肠乳头处有一个共同通道,当胆道系统出现问题,如胆结石、胆道感染等,可能会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激活胰酶,引发急性胰腺炎。暴饮暴食后,胆囊强烈收缩,胆结石更容易排入胆管,增加胆道梗阻的风险。
酒精刺激:酒精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见诱因之一。大量饮酒不仅会直接刺激胰腺分泌胰液,使胰管内压力增高,还会导致Oddi括约肌痉挛,进一步加重胰管梗阻。此外,酒精代谢产物还会损伤胰腺腺泡细胞,促使胰蛋白酶原转化为活性酶,引发胰腺炎症。
高脂血症:单次摄入超过150克脂肪可能使血甘油三酯水平急剧升高,超过11.3mmolL,形成脂肪栓子堵塞胰腺微循环。高脂血症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导致胰腺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急性胰腺炎。
感染因素:一些病毒、细菌感染,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支原体、大肠杆菌等,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途径侵入胰腺,引起胰腺炎症。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在暴饮暴食后,这些病原体更容易引发急性胰腺炎。
四、急性胰腺炎的“求救信号”
急性胰腺炎发作时,身体会发出一系列“求救信号”。患者通常会突然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呈持续性钝痛、刀割样痛或钻痛。同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呕吐后腹痛症状并不缓解。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发热、黄疸等症状。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会导致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五、预防胰腺“罢工”,从健康饮食做起
为了避免吃顿大餐后胰腺“闹罢工”,我们应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 规律进餐: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给胰腺足够的时间来分泌胰液和进行消化。
- 合理搭配饮食:注意饮食均衡,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胰腺的负担。
- 控制饮酒:尽量避免大量饮酒,尤其是不要在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如果饮酒,应适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 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如果有胆结石、胆道感染等胆道疾病,应及时治疗,避免胆道梗阻引发急性胰腺炎。
结语
吃顿大餐后胰腺“闹罢工”引发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了解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和症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让胰腺这个“幕后英雄”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如果不幸患上急性胰腺炎,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曹恒 信阳市中心医院 普通外科二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