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管理:多维度呵护,唤醒大脑沉睡的活力

2023-03-22 14: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颅脑损伤,这一常常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击打等意外而引发的创伤,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打破患者及其家庭的安宁。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主管护师,我深知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接下来,我将从多个维度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精心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助力他们重唤大脑活力,走向康复之路。

一、基础生命体征监测与护理

1. 密切关注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就像患者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对于颅脑损伤患者而言,每一项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都可能蕴含着重要信息。体温方面,颅脑损伤后患者可能出现中枢性高热,这是因为损伤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我们需定时测量体温,若体温超过38.5℃,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使用冰袋置于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处,或采用温水擦浴,以避免高热对大脑造成进一步损伤。

血压也是关键指标之一。血压过高可能引发颅内再出血,而过低则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因此,要持续监测血压,使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一般来说,收缩压宜保持在90 - 140mmHg,舒张压在60 - 90mmHg。一旦血压出现异常波动,需及时告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呼吸同样不容忽视。颅脑损伤可能导致呼吸节律和频率的改变,如出现潮式呼吸、呼吸浅快等。我们要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和呼吸道梗阻。若患者呼吸功能严重受损,可能需要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此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设置呼吸机参数,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同步情况。

2. 体位管理

正确的体位对于颅脑损伤患者至关重要。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床头可抬高15° - 30°。这样做的好处是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同时,要定时为患者翻身,每2小时一次,防止同一部位长期受压,引发压疮。翻身时动作要轻柔,尤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头部和颈部,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在翻身过程中,还需观察患者皮肤状况,查看有无发红、破损等迹象。

二、意识与瞳孔观察

1. 意识状态评估

意识是大脑功能的外在表现,对颅脑损伤患者意识状态的评估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常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来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它从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三个方面进行评分,最高分为15分,代表意识清醒;8分以下为昏迷;分数越低,昏迷程度越深。例如,患者能自动睁眼,回答问题准确,遵嘱动作,GCS评分为15分;若患者刺痛后才睁眼,只能发出无意义的声音,肢体过伸,GCS评分可能只有6分。

护理人员需定时对患者进行GCS评分,一旦发现评分有下降趋势,提示患者病情可能加重,必须立即报告医生,以便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同时,与患者交流也是观察意识状态的重要方式,即使患者昏迷,我们也应多与他们说话,观察其有无反应,如肢体的微动、眼球的转动等。

2. 瞳孔观察

瞳孔就像大脑的“窗户”,能直观反映颅脑损伤的病情变化。正常瞳孔双侧等大等圆,直径为2 - 5mm,对光反射灵敏。当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同时伴有意识障碍加重,往往提示可能存在脑疝形成,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况,需要立即进行抢救。脑疝是由于颅内压增高,脑组织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位,压迫重要神经和血管。因此,护理人员要定时观察患者瞳孔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射情况,每15 - 30分钟观察一次,并做好详细记录。

三、呼吸道护理

1. 保持气道通畅

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等原因,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容易导致气道阻塞,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此,保持气道通畅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首先要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等。当患者出现呕吐时,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

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变成微小颗粒,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稀释痰液,利于排出。常用的雾化药物有氨溴索等。雾化吸入时,要根据患者情况调节好雾化的温度、湿度和速度,一般每次15 - 20分钟,每天2 - 3次。同时,还可结合胸部物理治疗,如叩背。叩背时手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患者背部,通过震动使痰液松动,促进排出。

2. 气管切开护理

对于一些病情严重、昏迷时间较长、呼吸道梗阻风险高的颅脑损伤患者,可能需要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后,护理工作更加细致和关键。要保持气管切开处的清洁与干燥,每天更换切口处的敷料,观察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气管套管的固定要牢固,防止套管脱出或移位,固定带的松紧以能容纳一指为宜。同时,要注意气道湿化,可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的方法,将湿化液缓慢、匀速地滴入气道,保持气道黏膜湿润,防止气道干燥、结痂。湿化液一般选用0.45%的氯化钠溶液,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湿化速度。此外,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吸痰时要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先吸气管内分泌物,再吸口腔和鼻腔分泌物,避免交叉感染。

四、营养支持与护理

1. 合理选择营养方式

颅脑损伤患者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大,因此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早期营养支持不仅能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于意识清醒、能自行吞咽的患者,可鼓励其经口进食。饮食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如鸡蛋、牛奶、鱼肉、新鲜蔬菜水果等。开始时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藕粉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对于昏迷或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需采用鼻饲营养。通过鼻腔插入胃管,将营养物质直接注入胃内。鼻饲液可选择营养均衡的肠内营养制剂,如能全力、瑞素等,也可自行配制,如将牛奶、豆浆、蔬菜汁、果汁等混合。鼻饲时要注意温度适宜,一般38 - 40℃,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防止胃潴留和误吸。同时,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胃残留量,若残留量超过100 - 150ml,应适当减少鼻饲量或延长间隔时间,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

2. 预防消化道并发症

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应激反应、长期卧床等原因,容易出现消化道并发症,如应激性溃疡、便秘等。应激性溃疡可导致消化道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为预防应激性溃疡,可遵医嘱给予患者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情况,若出现消化道出血,应立即禁食,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并记录出血量。

长期卧床还会使患者胃肠蠕动减慢,导致便秘。为预防便秘,可在鼻饲液中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添加蔬菜泥、水果泥等。同时,可对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0 - 15分钟,每天2 - 3次,促进胃肠蠕动。若患者3 - 5天未排便,可遵医嘱使用开塞露等通便药物,必要时进行灌肠。

五、康复护理与心理支持

1. 早期康复介入

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早期康复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如肢体的被动运动,对患者的四肢关节进行屈伸、旋转等活动,每个关节活动3 - 5次,每天2 - 3组,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同时,可进行按摩,从肢体远端向近端按摩,力度适中,促进血液循环。

随着患者病情好转,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如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对于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要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从简单的发音训练开始,逐渐过渡到单词、句子的练习。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持之以恒。

2. 心理支持与疏导

颅脑损伤不仅给患者身体带来创伤,还会对其心理造成巨大冲击。患者可能因肢体残疾、语言障碍等而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其康复的信心。同时,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对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邀请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从基础生命体征监测、意识与瞳孔观察、呼吸道护理、营养支持到康复护理与心理支持等多个维度,全方位、精细化地进行呵护。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康复进程,每一次精心护理都可能成为唤醒大脑沉睡活力的关键一步。希望通过这些介绍,能让大家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面对此类情况时,能够给予患者更科学、更有效的护理与支持。

(代宣宣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 重症监护室(ICU)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