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流感季,学校为何容易成“重灾区”?

2024-07-03 20: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每年一到秋冬季,流感病毒便开始“活跃”起来,尤其在中小学校、幼儿园等集体生活场所,学生患流感的比例明显上升,甚至出现一个班级多人请假、整个年级停课的现象。家长焦虑,学校头疼,医院排队。为什么每到流感季,学校容易成为“重灾区”?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现象背后的科学原因,并了解应对之道。

一、流感病毒为何在学校迅速蔓延?

流感,全称“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主要通过以下几种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将携带病毒的飞沫释放到空气中,周围人员吸入后即可能感染。

接触传播:病毒可以附着在桌椅、书本、门把手等物体表面,他人接触这些物品后再触摸口鼻眼,也可能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在密闭不通风的空间中,带病毒的微粒能在空气中漂浮较长时间,被吸入后可感染。

而学校环境恰恰满足了病毒传播的“理想条件”。

二、学校为何成流感“温床”?

1.学生密集、接触频繁

学校是典型的人群高度聚集场所。一个教室往往几十名学生紧密排列,活动空间有限,呼吸交流频繁,极易发生飞沫传播。课间打闹、共用文具、传阅书本,更加剧了接触传播的可能。

2.通风不良、环境封闭

为了保暖,很多教室在冬季会紧闭门窗,这就大大减少了空气流通。病毒颗粒在空气中更容易滞留,形成空气污染。一旦有感染者在里面活动,病毒就容易在空气中扩散开来,很快传给其他人。

3.儿童免疫系统尚未成熟

中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抗病能力较弱。尤其是幼儿园儿童,手卫生习惯较差,更易成为“病毒搬运工”。

4.发现慢、干预迟

儿童往往不能及时准确表达身体不适,早期症状也容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加之部分家长存在“轻病不耽误学习”的观念,继续送孩子到校,导致“带病上课”现象普遍,加快病毒传播速度。

三、流感对学生群体的影响不可忽视

1.健康损害

虽然流感在多数情况下为轻症且可自行恢复,但对于部分高风险儿童群体,如年幼儿童、患有哮喘或其他慢性基础疾病的儿童,流感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如重症肺炎、心肌炎、脑炎,甚至危及生命。

2.学业影响

学生感染流感需居家隔离治疗,连续缺课数天甚至数周,影响课程进度;若班级大面积感染,还可能导致“停课不停学”的应急教学方案启动。

3.家庭连锁反应

学生一旦感染回家后,极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家中的老人和其他孩子,形成“家庭聚集性疫情”。

四、如何守住学校防线?这几点必须做好!

1.加强健康宣教,提高防范意识

通过班会、宣传栏、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学生和家长普及流感知识,如正确洗手方法、打喷嚏时的礼仪(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出现症状及时就医等,提高全员防范意识。

2.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和隔离措施

每天坚持晨午检,发现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的学生应及时通知家长带回家休息观察,不得“带病上学”。一旦出现集中发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视情况采取临时停课、消毒等措施。

3.保持环境通风与清洁消毒

建议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教室、食堂、厕所等重点区域应定期消毒。学生个人用品应避免混用,书包、水杯、口罩需定期清洗或更换。

4.鼓励接种流感疫苗,构筑免疫屏障

家长应科学认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每年在流感高发季节到来前,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接种流感疫苗。学生接种疫苗后,既可减少发病风险,也能保护班级和家庭成员的健康。

5.加强与疾控部门联动

学校应建立与属地疾控中心的沟通机制,一旦出现聚集性疫情,可在专业部门指导下开展流调、疫情处置、疫情通报与信息共享,做到科学应对、快速反应。

结语

流感季节,学校确实面临较高的传染病传播风险。但“重灾区”并非无法逆转,只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源头上加强防控意识,落实科学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流感的感染率,守护好孩子们的健康防线。

(郑晓春 石狮市灵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共卫生科 主管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