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吃了半块提拉米苏,结果走路摇摇晃晃,小脸通红像发烧!” 一位妈妈在育儿群里焦急求助。看似无害的料酒、蛋黄派、酒酿圆子,竟藏着让孩子 “醉倒” 的风险。儿童酒精中毒并非危言耸听,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酒精食品,正悄然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
一、小小酒精,为何能让孩子 “中招”?
成年人饮酒后,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会像 “清道夫” 一样,迅速将酒精代谢为乙醛,再转化为无害的乙酸排出体外。但儿童的肝脏尚未发育成熟,这两种关键酶的活性仅为成人的 30%-50%。以体重 15 公斤的幼儿为例,误饮 50 毫升料酒(酒精度 15%),血液酒精浓度就可能超过 0.2%,达到醉驾标准的两倍。
更危险的是,儿童大脑处于快速发育期,血脑屏障功能较弱,酒精更容易穿透这层保护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就像娇嫩的幼苗遭遇暴雨,酒精会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传递,轻则导致兴奋、嗜睡,重则抑制呼吸中枢,引发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二、这些 “隐形酒精”,你家厨房有吗?
料酒是中式烹饪的常用调料,酒精度数通常在 10%-15% 之间,比啤酒的酒精度(3%-5%)还要高。如果孩子直接饮用,少量就可能导致酒精摄入超标。除了料酒,还有许多常见食品中也含有酒精:蛋黄派、瑞士卷等糕点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保持松软口感和延长保质期,会添加食用酒精;酒酿圆子、醉蟹等传统美食,更是直接用酒腌制;甚至一些止咳糖浆、藿香正气水等药品,酒精含量也高达 40%-60%,若误服后果不堪设想。
曾有新闻报道,一名 3 岁幼儿偷吃了妈妈做的酒酿汤圆后,出现呕吐、昏睡症状,送到医院时血液酒精浓度已达到 0.3%,经过紧急处理才转危为安。这些看似美味的食物,对孩子来说却可能是 “甜蜜的陷阱”。
三、出现这些信号,立即送医!
儿童酒精中毒的症状会随着摄入量和个体差异有所不同。轻度中毒时,孩子可能表现出兴奋多语、面色潮红、行走不稳,就像 “小醉汉”;中度中毒则会陷入嗜睡状态,唤之能醒但反应迟钝;重度中毒最为危险,孩子会出现昏迷、呼吸抑制、体温降低,甚至可能因呼吸循环衰竭导致死亡。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下情况,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急诊:持续呕吐超过 3 次、意识模糊无法正常交流、呼吸频率低于每分钟 12 次或高于每分钟 30 次、体温低于 35℃。特别要注意的是,酒精中毒可能出现 “反跳现象”,即初期症状缓解后突然恶化,因此即使症状轻微,也建议留院观察 4-6 小时。
四、关键时刻,家长能做什么?
发现孩子误服含酒精物品后,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孩子意识清醒且误服时间在 1-2 小时内,可以尝试在家进行初步处理:让孩子喝下 200-300 毫升温清水或淡盐水,然后用手指刺激舌根催吐,但切勿强迫孩子呕吐,以免发生窒息。需要强调的是,催吐仅适用于清醒儿童,若孩子已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严禁催吐,应立即拨打 120。
到了医院,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洗胃、补液、促进酒精代谢等治疗措施。洗胃是抢救急性酒精中毒的关键手段,通过专业设备将胃内未吸收的酒精冲洗出来,减少毒素吸收。有些家长担心洗胃会伤害孩子,实际上,在医生操作下,规范的洗胃能显著降低中毒风险,利远大于弊。
五、预防比急救更重要
预防儿童酒精中毒,家庭防护是第一道防线。家长应将料酒、含酒精食品和药品收纳在孩子无法触及的高处,避免将酒精饮品倒入饮料瓶中,防止孩子误饮。在烹饪使用料酒时,要确保加热充分,让酒精充分挥发。同时,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告诉孩子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不能碰。
儿童的安全容不得半点疏忽,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成为孩子健康的 “守护者”。了解酒精中毒的危害和应对方法,做好日常预防,才能让孩子远离这些潜在的危险,健康快乐地成长。记住,当意外发生时,早发现、早处理、及时就医,是守护孩子生命安全的关键。
(朱琼琼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儿童急诊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