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作为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其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往往给患者带来不小的困扰。在中医理论中,鼻炎反复发作往往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和密切相关,尤其是“寒包火”证型的鼻炎,更是需要特别警惕。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寒包火”证型鼻炎的特点、成因以及如何通过中医的“疏外寒、清内热”法进行调养和治疗。
一、“寒包火”证型鼻炎的特点与成因
特点
“寒包火”证型鼻炎是指患者体内既有外寒束缚,又有内热郁积的病理状态。这种鼻炎患者往往表现为鼻塞严重,流清涕或黄稠涕交替出现,同时伴有咽喉疼痛、口干口苦、咳嗽痰黄等症状。此外,患者还可能感到畏寒怕冷,但又容易上火,如口腔溃疡、便秘等。
成因
外感风寒:患者因外感风寒之邪,导致体表阳气被遏,毛孔闭塞,津液凝聚为涕,形成鼻塞、流涕等症状。
内热郁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作息不规律等原因,导致体内阳气过盛,津液煎熬成痰,形成内热。内热与外寒交织,形成“寒包火”证。
二、中医“疏外寒、清内热”法的调养与治疗
调养方法
辛温解表与清热解毒并用:针对“寒包火”证型鼻炎,中医调养需兼顾辛温解表与清热解毒。辛温解表可发散体表风寒,清热解毒可清除体内郁热。饮食上,可适量食用生姜、葱白等辛温之品,同时搭配菊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之品。
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过中医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有助于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如针刺迎香、合谷、风池等穴位,可迅速缓解鼻塞;推拿鼻翼两侧的迎香穴,可促进鼻部血液循环,减轻流涕。
调整作息与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劳累。饮食上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抵抗病毒侵袭。
情绪调节与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情绪的稳定有助于气血的调和,有助于鼻炎的恢复。
治疗方法
中药方剂:中医根据“寒包火”证型鼻炎的特点,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银翘散加减治疗。麻黄附子细辛汤辛温解表,发散体表风寒;银翘散清热解毒,清除体内郁热。两方合用,既解表寒,又清内热,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疗法:针灸治疗可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穴位,如迎香、合谷、风池、大椎等。针灸治疗可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迅速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拔罐与刮痧:拔罐与刮痧疗法可通过刺激体表皮肤,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排出体内寒气与郁热。但需注意操作方法与力度,避免损伤皮肤。
三、预防与调养建议
增强体质:通过适量锻炼,如散步、太极、瑜伽等,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减少鼻炎的发作。
保持鼻腔清洁:定期清洗鼻腔,保持鼻腔湿润,有助于减少鼻腔内的细菌与病毒,预防鼻炎的发生。
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
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于干燥或潮湿,有助于减少细菌与病毒的滋生。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鼻炎等鼻部疾病。
总之,“寒包火”证型鼻炎需要中医通过“疏外寒、清内热”的方法进行调养与治疗。在调养过程中,应结合个人体质、病情轻重及季节变化等因素,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和调养方法,以实现最佳的调养效果。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过敏原等预防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中医调养与预防相结合,可有效减少鼻炎的反复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曹秋彩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老年医学中心四病区 副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