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术后患者常常面临患肢肿胀、疼痛以及焦虑情绪等问题,这些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还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中医护理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缓解乳腺癌术后这些不适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医护理如何为乳腺癌术后的肿痛与焦虑“排忧解难”。
一、乳腺癌术后常见问题及影响
1. 患肢肿胀
乳腺癌手术往往需要清扫腋窝淋巴结,这会破坏上肢的淋巴循环,导致淋巴液回流不畅,进而引起患肢肿胀。这种肿胀不仅使患者感到肢体沉重、活动受限,长期持续还可能引发皮肤增厚、粗糙,甚至影响关节功能,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穿衣、梳头、提物等简单动作都可能变得困难。
2. 疼痛
术后疼痛是乳腺癌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手术创伤、伤口愈合过程中的牵拉以及神经损伤等都可能导致疼痛。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影响患者的睡眠、饮食和情绪,使患者产生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恢复。
3. 焦虑情绪
乳腺癌的诊断和手术对患者来说是巨大的心理冲击。患者往往担心癌症复发、身体形象改变、对未来生活的影响等,这些担忧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会影响患者的内分泌系统,干扰身体的免疫功能,不利于术后康复,形成恶性循环。
二、中医护理缓解患肢肿胀
1. 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将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利水功效的中药,如乳香、没药、木瓜、防己等,放入熏蒸仪器中加热,使药物的有效成分以蒸汽的形式作用于患肢。蒸汽的温热作用可以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而药物成分则能渗透皮肤,直达病所,改善淋巴循环,减轻肿胀。
具体操作时,患者取舒适体位,将患肢放置在熏蒸仪器内,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温度和时间,一般每次熏蒸20 - 30分钟,每周进行2 - 3次。在熏蒸过程中,护士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安全。
2. 穴位按摩
穴位是人体经络气血汇聚的特殊部位,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消肿的目的。对于乳腺癌术后患肢肿胀,常选取的穴位有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
按摩时,护士会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力度适中,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每个穴位按压3 - 5分钟,每天可进行2 - 3次。例如,按摩肩髃穴时,可将拇指指腹置于肩峰前下方,肩关节外展时出现的凹陷处,轻轻按压并做环形揉动。长期坚持穴位按摩,有助于促进患肢的气血流通,减轻肿胀。
3. 康复锻炼
中医康复锻炼强调动静结合,通过适当的肢体运动来促进气血运行,减轻肿胀。乳腺癌术后常用的康复锻炼方法有握拳运动、屈伸肘运动、爬墙运动等。
握拳运动:患者用力握拳,保持5 - 10秒,然后缓慢松开,重复进行,每次10 - 15分钟,每天3 - 4次。这种运动可以通过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
屈伸肘运动:患者坐于椅子上,上肢自然下垂,然后缓慢屈肘,将手尽量靠近肩部,再伸直手臂,重复进行,每组10 - 15次,每天3 - 4组。该运动有助于恢复上肢的关节活动度,促进肘部及以上部位的淋巴液回流。
爬墙运动:患者面对墙壁站立,双手沿墙壁缓慢向上爬行,尽量抬高上肢,至最高点时停留片刻,然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开始时可逐渐增加高度,每次锻炼10 - 15分钟,每天2 - 3次。爬墙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肩部的活动范围,促进上肢整体的淋巴循环,减轻肿胀。
三、中医护理减轻疼痛
1.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是将中药制成膏剂、散剂等,直接敷于患处,通过皮肤吸收发挥药效。对于乳腺癌术后疼痛,常选用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大黄、芒硝、冰片等。将这些中药研制成粉末后,用适量的醋或凡士林调成糊状,均匀涂抹在纱布上,敷于手术切口周围或疼痛部位。
中药外敷能够直接作用于局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一般每天换药1 - 2次,根据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调整用药。在使用中药外敷时,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反应,如出现皮肤瘙痒、发红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
2. 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是中医护理中一种独特的疗法。中医认为,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在耳朵上都有相应的反射区。通过刺激耳部特定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达到止痛的效果。
对于乳腺癌术后疼痛,常选取的耳穴有神门、皮质下、交感、内分泌、胸等。护士会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在这些穴位上,嘱咐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 - 5次,每次每穴按压1 - 2分钟,以耳部感到酸麻胀或发热为度。当患者疼痛发作时,可随时增加按压次数。耳穴压豆操作简便,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3. 情志护理缓解疼痛
中医强调情志与身体的密切关系,认为不良情绪会加重疼痛,而积极的情志状态有助于减轻疼痛。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会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支持。
通过讲述成功康复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引导患者倾诉内心的痛苦和担忧,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听音乐、看电影、阅读等,转移注意力,从而缓解疼痛。例如,让患者聆听舒缓的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优美的旋律可以使患者心情放松,减轻疼痛感。
四、中医护理改善焦虑情绪
1. 中医情志疗法
中医情志疗法包括以情胜情法、移情易性法等。以情胜情法是根据中医五行相克的理论,用一种情志去纠正另一种过度的情志。例如,对于过度悲伤、抑郁的患者,护士可以采用喜乐疗法,通过讲笑话、播放喜剧电影等方式,使患者心情愉悦,缓解抑郁情绪。
移情易性法则是通过引导患者将注意力从疾病上转移开,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当患者专注于这些活动时,能够暂时忘却疾病带来的烦恼和焦虑,从而改善情绪状态。
2. 中药调理
中医认为,焦虑情绪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尤其是心、肝、脾三脏。因此,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改善焦虑情绪的目的。对于肝郁气滞型焦虑,常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理气、解郁安神;对于心脾两虚型焦虑,则采用归脾汤加减,以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中药调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个体化用药。一般需要连续服用一段时间,护士会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同时,护士也会向患者解释中药的作用和服用方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 放松训练
中医的放松训练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对于缓解焦虑情绪也有很好的效果。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注重身心的协调统一。练习太极拳时,患者需要集中注意力,调整呼吸,使身心得到放松。八段锦则通过特定的肢体动作和呼吸配合,起到调节气血、宁心安神的作用。
患者可以在护士的指导下,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太极拳或八段锦练习。练习过程中,护士会帮助患者纠正动作,确保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长期坚持这些放松训练,不仅可以缓解焦虑情绪,还能增强体质,促进术后康复。
中医护理在乳腺癌术后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有效缓解患肢肿胀、疼痛,改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希望广大患者和家属能够了解并积极采用中医护理方法,为乳腺癌术后的康复助力。同时,也希望中医护理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造福更多患者。
(李明淑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乳甲外科乳腺外科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