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血压用药误区:为什么你吃了药血压还不稳?

2023-10-12 15: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2.45亿,但血压控制达标率仅16.8%。许多患者明明按时服药,血压却依旧“上蹿下跳”,甚至引发心梗、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这背后,往往隐藏着用药误区。本文将揭开高血压治疗中的常见“陷阱”,助你走出降压困境。

一、用药误区大盘点:这些“坑”你踩过吗?

1.凭感觉用药,忽视监测

“没症状就不量血压”是高血压患者的典型误区。事实上,血压高低与症状轻重并不完全相关,约1/3的高血压患者无任何不适。若仅凭头晕、头痛等症状决定是否服药,可能导致血压长期失控,悄然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

2.随意增减药量,追求“速效降压”

部分患者见血压未达标,便自行加药;血压正常后,又擅自停药。这种“急刹车”式用药,易导致血压剧烈波动,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例如,某患者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后,血压未降至理想范围,便自行加倍剂量,结果引发头晕、乏力等低血压症状。

3.迷信“高价药”“进口药”

降压药并非越贵越好,适合自己病情的才是最佳选择。例如,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效果显著,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更适合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盲目追求高价药或进口药,可能既浪费金钱,又延误治疗。

4.忽视联合用药,单打独斗难控压

约70%的高血压患者需联合使用两种或以上降压药,才能实现血压达标。然而,许多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拒绝联合用药,导致血压控制不佳。例如,某患者单独使用氢氯噻嗪利尿剂,虽能降压,但长期使用易引发低钾血症,联合使用普利类或沙坦类药物,可抵消这一副作用,同时增强降压效果。

5.服药时间随意,未遵循“生物钟”

人体血压存在昼夜节律,清晨6-10点、下午4-8点为血压高峰。若未在血压高峰前服药,可能影响降压效果。例如,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应晨起服用,短效降压药(如卡托普利)则需根据血压波动情况,每日服用2-3次。

二、血压不稳的“幕后黑手”:这些因素在作祟

1.药物因素

(1)剂量不足:未根据血压水平调整药量,导致降压效果不佳。

(2)药物选择不当:未针对患者病情(如合并糖尿病、肾病)选择合适的药物。

(3)药物相互作用:同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某些抗抑郁药等,可能影响降压药疗效。

2.生活方式因素

(1)高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量超过5克,易导致水钠潴留,升高血压。

(2)缺乏运动:久坐不动会降低血管弹性,增加血压波动风险。

(3)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血压骤升。

3.疾病因素

(1)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若未针对病因治疗,单纯降压药效果有限。

(2)合并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可加重血压波动。

三、科学用药指南:走出降压迷雾

1.个体化用药,精准降压

高血压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合并症等因素,制定专属用药方案。例如,老年高血压患者宜选用长效、平稳降压的药物,如氨氯地平、缬沙坦等;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可优先选择普利类或沙坦类药物,以保护肾功能。

2.规律服药,切勿随意停药

高血压是慢性病,需长期服药控制。即使血压正常,也不可擅自停药,否则易引发“反跳性高血压”,导致病情恶化。若需调整用药方案,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

3.联合用药,发挥协同效应

对于血压难以控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如“普利类+利尿剂”“地平类+沙坦类”等。联合用药不仅能增强降压效果,还能减少单一药物大剂量使用的副作用。

4.定期监测,及时调整方案

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并记录数据。若血压波动较大,或连续数日未达标,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此外,每3-6个月应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评估心、脑、肾等靶器官功能。

5.改善生活方式,打好降压“组合拳”

(1)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少吃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

(2)适量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3)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高血压;过量饮酒则会导致血压骤升。

(4)保持良好心态:学会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高血压用药并非“一吃了之”,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持久战。通过避开用药误区、遵循科学用药原则、改善生活方式,我们完全有能力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记住:每一次按时服药、每一次血压监测、每一份健康生活的坚持,都是在为生命之河筑起坚固的堤坝。

(张玉芬 郑州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三(高血压)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