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后疼痛——新手妈妈的“甜蜜负担”
经历了分娩的艰辛,新生命呱呱坠地,本应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新手妈妈们,却常常被产后接踵而至的疼痛困扰。产后宫缩痛,那一阵一阵如同经期腹痛却更为强烈的感觉,仿佛子宫在持续“抗议”;侧切或剖宫产伤口的疼痛,让妈妈们每动一下都小心翼翼,生怕牵扯到伤口;还有腰背酸痛,长时间抱娃、喂奶姿势不当,使得腰部、背部肌肉不堪重负,仿佛被上了一道“紧箍咒”。这些疼痛不仅影响新手妈妈的身体恢复,还容易让心情变得烦闷、焦虑,而中医护理恰似一味良方,能有效驱散这些疼痛阴霾,助力妈妈们轻松度过产后时光。
二、中医看产后疼痛——气血脏腑失衡惹的祸
1.气血亏虚:分娩过程耗损大量气血,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存,一方受损,另一方也难独善其身。产后气血亏虚,身体得不到充足滋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失养,就容易出现周身酸痛、乏力。子宫也因气血不足,收缩乏力,导致恶露排出不畅,加重宫缩痛,如同干涸的土地得不到灌溉,万物失去生机,身体陷入疼痛与虚弱的循环。
2.瘀血阻滞:分娩时难免会有血脉损伤,若瘀血未能及时排出体外,滞留于体内,便会形成瘀血阻滞之证。瘀血停滞在子宫,恶露颜色紫暗、有血块,且腹痛拒按,加重产后宫缩痛;流于经络、关节,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引发腰背、四肢关节疼痛,让妈妈们苦不堪言,仿佛道路堵塞,车辆无法畅行,身体的气血运行也陷入困境。
3.肝肾亏虚:孕期胎儿生长发育,对母体肝肾的精气消耗较大,产后肝肾一时难以恢复,再加上哺乳、照顾宝宝劳累,进一步加重肝肾亏虚。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腰背酸痛加剧,尤其在长时间弯腰、起身等动作后,疼痛愈发明显,如同房屋的梁柱缺乏滋养,摇摇欲坠,身体的支撑结构也变得脆弱不堪。
三、饮食调理——营养“补给站”,缓解疼痛源
1.补气血美食:产后补气血是关键,助力身体恢复元气,缓解疼痛。红枣是补气血“常客”,富含铁元素,能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可煮红枣粥,每天食用一碗,让气血慢慢充盈;桂圆肉性温味甘,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与红枣搭配炖汤,既能补气血,又能安抚产后焦虑情绪;此外,阿胶堪称补血圣品,烊化后加入适量红糖、蜂蜜,温水冲服,滋阴补血,增强体质,但阿胶滋腻,脾胃虚弱者需慎用,可搭配陈皮等理气健脾之品,确保营养有效吸收,从根源上减轻疼痛。
2.活血化瘀佳肴:为促进瘀血排出,饮食中可适当加入活血化瘀食材。山楂既能消食健胃,又可活血化瘀,煮山楂红糖水,酸甜可口,帮助恶露排出,缓解宫缩痛;当归养血活血,是妇科常用药,当归生姜羊肉汤,既能补血散寒,又对产后血虚受寒、腹痛有良效;还有益母草,有活血化瘀、调经利水之能,益母草煮鸡蛋,简单易做,助于恶露清理,让子宫恢复健康,身体疼痛随之减轻。
3.强肝肾膳食:养护肝肾,助力筋骨强健。黑芝麻、核桃是补肾佳品,二者炒熟磨粉,每天吃两勺,滋养肝肾,缓解腰背酸痛;枸杞滋补肝肾、明目,可泡枸杞茶,或在煲汤时加入,为身体补充能量;另外,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杜仲猪腰汤,以形补形,针对产后肝肾不足、腰痛效果显著,让妈妈们在美味中调养身体,重拾活力。
四、中医外治——巧手妙法,直击疼痛痛点
1.艾灸疗法:艾灸借助艾草纯阳之力,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对产后疼痛疗效显著。艾灸神阙穴(肚脐),可温补元气、回阳固脱,促进子宫收缩,减轻宫缩痛,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肚脐周围温热舒适为宜;艾灸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能补肾培元、温阳固脱,调理气血,对产后恶露不尽、腹痛、腰酸有帮助;还有命门穴,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艾灸此穴可补肾壮阳、强健腰膝,缓解腰背酸痛,艾灸时注意距离皮肤适当距离,避免烫伤,每周2-3次,让身体在艾热中逐渐康复。
2.中药熏蒸:中药熏蒸利用中药蒸汽的药力渗透,直达病所。选用艾叶、乳香、没药、透骨草等中药,各适量,加水煎煮,取药液倒入熏蒸桶中,产妇坐在桶上,让蒸汽熏蒸会阴部(侧切或剖宫产伤口处)及腰部、腹部等疼痛部位,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透骨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诸药协同,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让妈妈们身心舒畅。
3.穴位按摩:专业的穴位按摩能有效缓解产后疼痛。按摩子宫穴,它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旁开3寸,双手拇指指腹轻轻按揉,每次3-5分钟,促进子宫收缩,缓解宫缩痛;按揉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此穴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三脏,促进气血运行,减轻全身酸痛,每天按揉2-3次,每次2-3分钟;还有腰部的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用手掌小鱼际擦揉该穴,至局部发热,强肾壮腰,缓解腰背酸痛,让妈妈们轻松应对产后不适。
五、生活起居——细节呵护,告别疼痛烦恼
1.休息姿势调整:产后充分休息至关重要,而正确的休息姿势能减轻疼痛。侧卧时,可在两腿之间夹一个薄枕头,让骨盆、腰部处于放松状态,缓解侧切或剖宫产伤口压力;仰卧位时,腰部可垫一个薄毛巾卷,维持腰椎生理曲度,减轻腰背酸痛;喂奶时,选择舒适的哺乳椅,脚下垫脚凳,调整高度,让宝宝与妈妈胸部平齐,避免弯腰驼背,防止腰部肌肉劳损,从点滴细节呵护身体,让疼痛无机可乘。
2.保暖防寒要点:产后气血虚弱,身体抵抗力下降,保暖防寒不容忽视。根据天气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注意腰腹部、肩部、膝盖等关节部位,避免受寒,因为寒邪易凝滞气血,加重疼痛。夏季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避免直吹身体;冬季外出要穿戴暖和,围巾、帽子、手套齐上阵,为身体营造温暖环境,让气血运行顺畅,远离疼痛困扰。
3.适度活动建议:虽说产后需休息,但适度活动也必不可少。早期下床活动能促进恶露排出、子宫复旧,预防血栓形成。产后第一天可在床上翻身、活动四肢;第二天尝试坐起;第三天在家人搀扶下慢慢下床行走,循序渐进。同时,产后康复操也是不错选择,如简单的盆底肌锻炼、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肉力量,缓解产后盆底松弛带来的不适,让身体在适度运动中恢复活力,减轻疼痛。
六、心理调适——心情舒畅,“痛”觉亦减轻
1.家人关怀陪伴:产后妈妈身体不适、激素水平变化,情绪容易波动,家人的关怀陪伴至关重要。丈夫要多分担照顾宝宝的责任,如夜间喂奶、换尿布,让妈妈有充足休息时间;家人多与妈妈沟通交流,倾听她的烦恼、担忧,给予安慰与鼓励,让妈妈感受到温暖与支持,心情舒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感知,因为情志舒畅,气血运行也会更为顺畅。
2.自我情绪调节:妈妈们自身也要学会调节情绪,正视产后身体变化,不要过分焦虑、紧张。可在宝宝休息间隙,做一些放松活动,如深呼吸、冥想,每天花10-15分钟,让身心进入平静状态;培养兴趣爱好,听听音乐、看看书,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以积极心态面对产后疼痛,加快身体康复进程,重拾往日活力。
七、总结
产后疼痛虽恼人,但中医护理从饮食、外治、生活起居到心理调适,全方位协同发力,为新手妈妈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希望每一位新手妈妈都能了解、运用这些中医知识,在家人支持下,精心呵护自己,让产后疼痛全消光,以愉悦心情、健康体魄开启人生新旅程,尽情享受新生命带来的幸福与甜蜜。
(牛源/苌雪/王舒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中医科国医堂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