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发动机”,但当冠状动脉这条“生命通道”被斑块堵塞时,就像城市道路发生拥堵,血液无法顺畅抵达心肌,便会引发冠心病急性发作。数据显示,我国冠心病患者已超千万,急性发作时若处理不当,死亡率极高。掌握科学的自救方法,就是在与死神赛跑时为自己争取“黄金时间”。
一、冠心病发作时的“交通信号灯”:识别关键症状
冠心病发作时,身体会发出明确的“堵车警报”,需立即识别并采取行动:
1.胸痛“红灯”:典型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甚至下颌,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但需警惕不典型症状,如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胸闷、乏力。
2.呼吸困难“黄灯”:心肌缺血导致心功能下降,活动后出现气促、喘息,严重时甚至无法平卧,可能伴随咳嗽、咳痰。
3.心悸“闪烁灯”:心跳节律异常,如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常伴有心慌、胸闷。
4.其他“隐藏信号”:牙痛、下颌痛、头晕甚至晕厥,这些非典型症状在女性、糖尿病患者中更常见。
二、自救“应急车道”:分秒必争的行动指南
当“堵车警报”响起时,需立即启动以下自救程序:
1.立即制动,减少耗氧
停止一切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若身处密闭空间,应开窗通风,避免因缺氧加重病情。
2.舌下含服“急救药”
若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立即舌下含服1片,5分钟后若症状未缓解可再含服1片,最多不超过3片。若无硝酸甘油,可改用速效救心丸10-15粒。需注意,阿司匹林仅在症状持续20分钟以上、高度怀疑心肌梗死时嚼服300毫克,且需确认无出血倾向。
3.呼叫“救援车队”
立即拨打120,清晰告知具体位置、症状及已采取的措施。若独自在家,可打开房门,便于急救人员进入。
4.保持“心理车道”畅通
避免紧张和焦虑,可通过深呼吸放松身心。研究表明,恐慌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
三、日常“道路养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冠心病的预防需从源头减少“道路拥堵”风险:
1.健康饮食“限行”高脂高糖
遵循“三减”原则:减盐(每日<5克)、减油(每日25-30克)、减糖(每日<25克)。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摄入,每周至少吃2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鲭鱼),补充Omega-3脂肪酸。
2.适度运动“疏通”血管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分钟100-120步)、游泳或骑自行车。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170-年龄”以内,避免剧烈运动。
3.控制“三高”危险因素
(1)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
(2)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1.8毫摩尔/升。
(3)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值<7%。
定期监测指标,遵医嘱服用降压药、他汀类药物或阿司匹林。
4.戒烟限酒“清除”路障
吸烟会使冠心病风险增加2-4倍,二手烟同样危险。酒精摄入量男性应<25克/日(相当于啤酒750毫升),女性应<15克/日。
5.心理“疏导”避免拥堵
长期精神压力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发病风险。可通过冥想、瑜伽或培养兴趣爱好缓解压力。
四、特殊场景“应急预案”:未雨绸缪的智慧
1.夜间发作:床头备好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及一杯水,发作时先含服药物再呼救,避免下床走动。
2.外出旅行: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及写有病情、紧急联系人的卡片,告知同行人员急救措施。
3.独居老人:安装紧急呼叫装置,将手机放在枕边,定期与子女或社区工作人员联系。
冠心病急性发作时的自救,是患者与家属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通过识别症状、科学自救、日常预防及制定应急预案,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记住:每一次及时含服硝酸甘油、每一个清晰的急救电话、每一份坚持的健康管理,都是在为生命争取更多可能。心脏的“道路”需要用心维护,愿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交通指挥官”。
(陈红珍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心外三心脏移植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