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里,患者常因麻醉、卧床、血管损伤等因素面临一项“隐形威胁”——深静脉血栓(DVT)。这种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的血块,可能悄无声息地阻塞血管,引发肢体肿胀、疼痛,甚至脱落导致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数据显示,术后DVT发生率可达10%-40%,而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30%。如何有效预防?本文从病因、风险人群到科学预防措施,为您揭开“隐形杀手”的面纱。
一、DVT的三大“帮凶”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血流滞缓:手术患者因麻醉或卧床,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静脉血液流动速度减慢,激活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静脉壁接触时间延长,易形成血栓。例如,骨科手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可降低至正常值的1/3。
2、内皮损伤:手术中静脉穿刺、置管、止血带使用等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皮,暴露的胶原纤维激活凝血系统。研究显示,下肢静脉穿刺后DVT发生率是上肢的2倍。
3、血液高凝:手术创伤、感染、肿瘤等因素可激活凝血机制,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例如,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可升高50%,显著增加血栓风险。
二、高风险人群需警惕
以下人群更易成为DVT的“目标”:
1、术后患者:骨科、妇产科、普外科等手术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肥胖者。
2、长期卧床者:如脑卒中、骨折患者。
3、特殊疾病患者:肿瘤、抗磷脂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患者。
4、其他因素:吸烟、口服避孕药、妊娠、既往血栓史等。
三、科学预防:从基础到药物
预防DVT需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基础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
1、基础预防:生活细节是关键
(1)尽早活动:术后患者应在病情允许下尽早下床,无法下床者可进行踝泵运动(勾脚、绷脚、环绕动作),每天3-4次,每次20-30组。
(2)抬高下肢:卧床时抬高下肢20-30厘米,促进静脉回流。
(3)合理饮食:多饮水(每日1500-2500毫升),避免高脂、高糖食物,戒烟限酒。
(4)避免损伤: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术中保护:手术中注意保暖,避免下肢过度受压;合理使用止血带,单次使用时间不超过90分钟。
2. 物理预防:外力辅助促回流
(1)梯度压力袜:通过脚踝到大腿逐渐递减的压力,促进血液回流。建议选择膝长型或腿长型,压力范围16-18mmHg。
(2)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通过周期性充气压迫下肢,模拟肌肉收缩,降低血栓风险。适用于术后患者,每天使用8-12小时。
3. 药物预防:抗凝药物需谨慎
(1)适用人群:高风险患者(如骨科大手术、肿瘤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
(2)常用药物: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阿司匹林等。需注意出血风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3)禁忌人群:活动性出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四、特殊场景的预防策略
1、骨科手术:术后24小时内开始药物预防,联合物理预防效果更佳。
2、妇产科手术:剖宫产术后鼓励尽早下床,使用弹力袜。
3、肿瘤患者: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凝血指标。
五、早期识别与应对
若出现以下症状,需警惕DVT:
1、单侧肢体肿胀、疼痛:尤其是小腿腓肠肌压痛。
2、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提示静脉炎症。
3、呼吸困难、胸痛:可能发生肺栓塞,需立即就医。
六、预防误区需避开
误区1:术后卧床时间越长越好。实际上,尽早活动可显著降低血栓风险。
误区2:弹力袜越紧越好。过紧的弹力袜可能影响血液循环,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型号。
误区3:抗凝药物可随意停用。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栓复发,需严格遵医嘱。
深静脉血栓虽是手术室的“隐形杀手”,但通过科学预防可有效降低风险。患者需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从基础预防到药物干预,全方位筑起防线。记住:预防胜于治疗,健康始于细节!
(王小娟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麻醉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