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管里的“定时威胁”——动脉粥样硬化全揭秘

2025-01-17 20: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人体这个精密的“机器”中,血管如同纵横交错的管道,负责着输送血液、养分以及各类物质的重要使命。然而,有一种悄然潜伏的隐患,却像隐藏在管道内的定时炸弹,它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缓慢进展且具有隐匿性的血管病变。正常情况下,动脉血管内壁光滑,血液在其中顺畅流动。而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时,动脉管壁会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也会逐渐狭窄。从微观层面来看,这是由于脂质(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坏胆固醇”)在血管内膜下沉积,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吸引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聚集,形成泡沫细胞,进而促使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如同小米粥样的斑块,故而得名“动脉粥样硬化”。

二、滋生的“土壤”——危险因素

(一)血脂异常

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危险因素。过多的“坏胆固醇”会在血管壁内不断堆积,就像水管内壁附着的水垢,越积越多,为斑块的形成提供原料。

(二)高血压

长期血压过高,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机械性损伤,使得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被破坏,如同城墙出现缺口,给脂质等有害物质的入侵创造机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三)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会引起糖代谢紊乱,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同时还会使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氧化变性,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

(四)吸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引起血管收缩和痉挛,减少血管内皮的血液供应,并且会促进血小板聚集,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作用协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五)其他因素

年龄增长、家族遗传背景、肥胖、缺乏运动以及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因素,也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无声的“侵袭”——疾病发展过程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毫无症状,悄无声息地在血管内发展。随着斑块的逐渐增大,血管管腔开始出现轻微狭窄,此时可能仅表现出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头晕、乏力等,容易被人们忽视。

当狭窄程度进一步加重,影响到相应器官的血液供应时,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冠心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的状况;脑动脉粥样硬化可造成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疾病;肾动脉粥样硬化则会影响肾脏功能,导致肾性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等。

四、应对之策——治疗与预防

(一)生活方式干预

这是基础且关键的一环。合理膳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坚持适量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血管的进一步损害;同时,保持心理平衡,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二)药物治疗

对于血脂异常者,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甚至逆转斑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对于高血压患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则需通过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

(三)手术治疗

当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严重狭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采取手术治疗。例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用于改善心肌供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用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等。

动脉粥样硬化虽然是个“定时威胁”,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成因、发展过程,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它对我们健康的危害,守护好身体的“生命通道”——血管。

(吴德乾 方城县人民医院 普通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