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据统计,在我国北方地区,约有30%的婴幼儿存在维生素D不足的情况,其中5%-10%会发展为典型的佝偻病。这个看似“古老”的疾病,在现代社会依然威胁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很多人对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缺乏正确认识,接下来就从疾病知识、预防、治疗等方面为大家进行一次全面科普,希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一、疾病发生机制与多重危害
维生素D在人体内扮演着“钙磷代谢总指挥”的关键角色,其核心功能包括:促进肠道钙磷吸收(效率提升60%-80%);增强肾小管钙重吸收(减少尿钙流失50%);直接调控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骼矿化)。
1.病理发展过程
当维生素D供给不足时,机体启动代偿机制:①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②破骨细胞活性增强;③骨钙动员入血最终导致骨骼矿化障碍和结构改变。
2.多系统危害
骨骼系统:颅骨软化、方颅畸形;胸廓变形(鸡胸、漏斗胸);四肢弯曲(O型腿、X型腿)。
神经系统:多汗、易惊、睡眠障碍;精神运动发育迟缓。
免疫系统:反复呼吸道感染;自身免疫疾病风险增加。
肌肉系统:肌张力减低;大运动发育滞后。
二、科学预防措施
1.维生素D补充方案
足月儿:出生2周后每日400IU;
早产儿:前3个月每日800IU,之后400IU;
1岁以上:每日600-1000IU。
2.合理晒太阳
最佳时间:春秋季10-14点;夏季9-11点;
持续时间:每天15-30分钟。
注意事项:直接暴露皮肤;不涂防晒霜;避免隔着玻璃。
3.饮食建议
富含VD食物:三文鱼、蛋黄、动物肝脏;
强化食品:配方奶粉、VD强化牛奶;
含钙食物: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
三、规范治疗方法
1.诊断标准
血液检查:25(OH)D<20ng/ml;
临床表现:多汗、易惊、骨骼改变;
影像学检查:X线显示骨骼异常。
2.分级治疗
轻度:VD2000IU/天+钙剂×4周;
中度:VD3000IU/天+钙剂×6周;
重度:大剂量VD冲击治疗。
3.康复管理
定期监测血钙、磷水平;
每3个月复查VD浓度;
严重畸形需骨科干预;
配合康复训练改善肌力。
四、给家长的特别提醒
1.母乳喂养儿必须补充VD;
2.补钙必须配合VD才有效;
3.不要自行加大补充剂量;
4.慢性腹泻患儿要重点监测;
5.治疗期间要定期复查。
记住“1-2-3”防护法则:1岁前坚持每日补充;每天2次户外活动;3个月定期体检。
总而言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建议从新生儿期就开始规范补充维生素D,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当发现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早期干预,完全可以避免严重的骨骼畸形。大家要记住,预防胜于治疗,就让我们共同守护孩子的骨骼健康吧!
(李乐 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