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老人 / 孕妇必看!特殊人群青光眼用药的保命细节

2023-10-09 08:4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青光眼作为一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其治疗的核心在于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控制眼压,延缓视神经损伤。然而,对于老人和孕妇这两类特殊人群,青光眼的用药安全尤为关键。他们的身体机能特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布和排泄过程与普通人群存在差异,用药不当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风险,甚至威胁生命。因此,了解特殊人群青光眼用药的 “保命细节”,是保障他们眼部健康和全身安全的重要前提。 

老年青光眼患者用药:警惕多重风险,兼顾全身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同时往往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这些因素使得老年青光眼患者在用药时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在药物选择方面,老年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全身疾病的青光眼药物。例如,β 受体阻滞剂(如噻吗洛尔)是常用的降眼压药物,但它可能会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对于患有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哮喘等疾病的老年患者来说,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病情,甚至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或呼吸困难。因此,这类患者在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前,必须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全身疾病史,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谨慎评估用药风险。 

另外,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容易出现漏服、误服药物的情况。这就需要家属或护理人员协助监督用药,按照医生规定的剂量和时间提醒患者服药。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不适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青光眼患者常需要联合使用多种降眼压药物,以达到理想的眼压控制效果。但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效或加重毒副作用。因此,在联合用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组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反应。 

孕妇青光眼患者用药:权衡利弊,保障母婴安全 
孕妇作为特殊群体,青光眼的用药选择更加棘手。药物不仅会影响孕妇自身的健康,还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胎儿畸形、早产、流产等严重后果。因此,孕妇青光眼患者用药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充分权衡用药的利弊。 

在妊娠早期(怀孕前 3 个月),是胎儿各器官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任何药物,包括青光眼药物。如果眼压升高不明显,病情相对稳定,可以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时间低头、保证充足睡眠等)来控制眼压。但如果眼压明显升高,严重威胁视神经安全,则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 

目前,临床上认为相对安全的孕妇青光眼用药是碳酸酐酶抑制剂的局部制剂(如布林佐胺滴眼液)。与全身用药相比,局部滴眼液全身吸收量少,对胎儿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按压内眼角(泪囊区)5-10 分钟,以减少药物通过鼻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降低对胎儿的潜在风险。 

对于 β 受体阻滞剂和前列腺素类药物,孕妇应谨慎使用。β 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心脏发育,前列腺素类药物可能会诱发子宫收缩,增加早产的风险。在妊娠中晚期,如需使用这些药物,必须经过医生的充分评估,只有在用药的益处大于潜在风险时,才可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 

特殊人群青光眼用药的通用原则:遵医嘱,勤监测 
无论是老年青光眼患者还是孕妇青光眼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都必须遵循一些通用原则,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首先,一定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改变用药频率或停药。青光眼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意更改治疗方案可能会导致眼压波动,加重视神经损伤。如果对用药有疑问或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由医生决定是否调整治疗方案。 

其次,要定期进行眼压监测和眼部检查。眼压是评估青光眼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定期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眼压控制情况,以便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同时,眼部检查(如视野检查、视神经 OCT 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视神经的损伤程度,判断病情进展情况。 

另外,要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用药史。包括既往患有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正在服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等),以及药物过敏史等。这些信息对于医生选择合适的青光眼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总之,老人和孕妇作为青光眼患者中的特殊人群,用药安全不容忽视。他们在用药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需要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关注和配合。只有充分了解特殊人群青光眼用药的 “保命细节”,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才能在有效控制青光眼病情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全身健康和生命安全。 

(夏慧芸 河南省人民医院 眼科药剂室)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