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见红、破水、规律宫缩……临产信号别搞混!

2025-06-13 16: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分娩是妊娠的最终阶段,也是准妈妈们既期待又紧张的时刻。正确识别临产信号,对保障母婴安全、合理规划入院时间非常重要。然而,见红、破水、规律宫缩等信号常被混淆,导致部分孕妇过早入院或延误就医。

一、见红:分娩前的“预警信号”

1.定义与成因

见红是指阴道排出少量血性黏液,颜色多为粉红色、暗红色或褐色,量通常少于月经。这是由于宫颈内口附近的胎膜与子宫壁分离,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与宫颈黏液混合后排出。

2.发生时间

见红多出现在分娩前24-48小时,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孕妇可能在见红后1周才分娩,尤其是经产妇(已生育过的女性)。

3.关键特征

量较少:若出血量接近或超过月经量,需警惕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异常情况,立即就医。

质地黏稠:常混有宫颈黏液,呈果冻状或胶状。

颜色多样:从淡粉色到深褐色均属正常,鲜红色需警惕。

4.应对措施

无需紧急入院,但需停止剧烈活动,观察宫缩频率。

若见红后出现规律宫缩或破水,需立即联系医院。

二、破水:需紧急处理的“危险信号”

1.定义与成因

破水是指胎膜破裂,羊水从阴道流出。羊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能含胎脂或胎粪),pH值偏碱性(可用pH试纸检测)。破水后,阴道会有持续或间歇性的液体流出,无法通过收缩阴道控制。

2.发生时间

破水可能发生在分娩的任何阶段:

足月破水:占分娩总数的约10%,通常预示分娩即将开始。

未足月破水(早产破水):需立即就医,以预防感染和早产并发症。

3.关键风险

破水后,羊水流出会减少对胎儿的保护,增加宫内感染(如绒毛膜羊膜炎)、脐带脱垂(脐带掉入阴道,危及胎儿生命)的风险。

4.应对措施

立即平躺:减少羊水流出,避免脐带脱垂。

抬高臀部:在臀下垫枕头或折叠的毛巾,保持头低臀高位。

禁止行走或站立:即使羊水流出量少,也需严格卧床。

记录信息:观察羊水颜色(清澈、黄绿色或带血丝)、气味(正常无异味,异味可能提示感染)和流出量。

紧急就医:无论是否出现宫缩,均需立即前往医院,途中保持平躺姿势。

三、规律宫缩:分娩的“启动键”

1.定义与成因

规律宫缩是子宫有节律地收缩,推动胎儿下降并扩张宫颈。其本质是子宫平滑肌的协调性收缩,由体内激素(如催产素)调控。

2.判断标准

频率:从间隔30分钟以上逐渐缩短至5-6分钟一次(初产妇)或10-15分钟一次(经产妇)。

持续时间:每次宫缩持续30秒以上,并逐渐延长至60秒。

强度:可通过疼痛感或手摸腹部判断,宫缩时腹部会变硬,放松后变软。

3.假性宫缩与真性宫缩的区别

假性宫缩:不规律、强度弱、持续时间短(通常<30秒),改变姿势或休息后可缓解,多见于孕晚期。

真性宫缩:规律、强度逐渐增强、持续时间延长,休息后不缓解,预示分娩开始。

4.应对措施

初产妇:当宫缩间隔5-6分钟、每次持续1分钟时,可准备入院。

经产妇:由于产程较快,建议宫缩间隔10-15分钟时即就医。

缓解不适:可通过深呼吸、变换姿势(如跪姿、侧卧)、热敷或按摩缓解疼痛。

记录宫缩:使用手机APP或纸笔记录宫缩频率和持续时间,帮助医生判断产程进展。

四、三大信号的关联与特殊情况

常见顺序:

见红→规律宫缩→破水(多数情况)。

破水→规律宫缩(胎膜早破需警惕)。

规律宫缩后破水(产程中自然破膜)。

需立即就医的异常情况:

破水后未出现宫缩:超过12小时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4小时未分娩可能催产。

见红伴大量出血:可能为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

宫缩突然停止或减弱:提示胎儿可能缺氧或产程停滞。

胎动异常:破水后若胎动减少,需紧急评估胎儿状况。

五、临产前的准备建议

物品清单:提前准备好产检资料、母婴用品、证件等,避免临时慌乱。

路线规划:熟悉医院位置,预留交通时间(尤其高峰期)。

心理调节:通过产前课程了解分娩过程,与家人沟通分工(如谁陪产、谁办理手续)。

饮食准备:临产前可进食易消化食物(如粥、面条),避免空腹或过饱。

临产信号的识别是分娩准备的关键环节。见红、破水、规律宫缩虽常被混淆,但通过观察颜色、量、频率等特征,可准确区分。准妈妈们需提前学习相关知识,与家人沟通应急方案,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分娩计划。科学应对临产信号,为安全分娩奠定基础。

(田秀娟 商丘市妇幼保健院 产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