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西医结合治肿瘤,该如何配合才能效果更好?

2025-07-03 15: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肿瘤治疗的漫长征途上,中西医结合如同两股相向而行的力量,在精准施策与整体调节的交汇点上碰撞出独特的治疗火花。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疗法叠加,而是需要在不同治疗阶段把握节奏、精准配合,才能实现 1+1>2 的效果。​

肿瘤治疗的初始阶段,西医的手术、放化疗往往承担着 “攻坚” 的重任,此时中医的角色更像一位 “护航者”。手术前 3-5 天,服用益气健脾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等,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升机体耐受手术的能力,减少术后感染风险。临床数据显示,术前使用中医调理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平均缩短 1-2 天,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约 20%。放化疗期间,中医的介入则聚焦于减轻毒副作用:针对恶心呕吐,生姜、半夏、竹茹等中药能调和胃气;面对骨髓抑制,阿胶、鸡血藤、枸杞子可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当出现放射性皮炎时,紫草、地榆、黄柏等煎汤外洗,能快速缓解皮肤红肿灼痛。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中药需避开放化疗药物的作用高峰,通常在化疗结束后 2 小时服用,既能保证药效,又避免药物间的相互干扰。​

当治疗进入巩固期,中西医的配合重心逐渐发生转变。西医通过复查监测肿瘤复发迹象,中医则着力修复机体失衡状态。这个阶段常采用扶正祛邪的策略,在黄芪、人参等补气药基础上,根据患者体质辨证加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研究表明,术后坚持 6-12 个月的中医调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CD4+T 细胞数量平均提升 15%-20%,复发转移风险降低约 30%。但需警惕 “以毒攻毒” 的误区,像斑蝥、砒霜等毒性中药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且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因盲目用药造成二次伤害。​

对于晚期肿瘤患者,中西医结合的目标转向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期。此时西医的治疗强度可能减弱,中医则成为主导力量:通过温阳补肾改善癌性发热,用活血化瘀中药缓解疼痛,借助养阴生津药物减轻晚期患者的口干、乏力等症状。临床中,许多晚期患者在服用鳖甲、龟板等滋阴药物后,夜间盗汗、烦躁失眠等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中医非药物疗法如艾灸、穴位贴敷也能发挥作用,足三里、关元等穴位的艾灸可调节胃肠功能,减轻腹胀便秘。​

中医在肿瘤治疗中,除了药物与非药物疗法,情志调节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中医认为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良情绪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影响治疗效果。临床中,通过疏肝解郁的中药如柴胡、郁金、合欢皮等,配合冥想、气功等身心调节方法,能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有研究显示,接受中医情志干预的肿瘤患者,其焦虑评分可降低 30% 左右,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这对于增强治疗信心、提升机体抵抗力有着积极意义。​

实现中西医协同增效,关键在于把握三个原则:一是时序配合,手术、放化疗等强杀伤力治疗阶段,中医以辅助支持为主;病情稳定期则可加大中医调理力度。二是辨证施药,同样是肺癌患者,痰湿体质需用二陈汤化痰,阴虚体质则需沙参麦冬汤养阴,避免 “一方治百病”。三是定期沟通,患者应主动向西医医师告知正在服用的中药种类,同时向中医师说明西医治疗方案,防止药物相互作用。例如,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需避免大量使用丹参、当归等活血中药,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在这条融合之路上,还需警惕两种极端:既不能因迷信偏方而放弃规范的西医治疗,也不应排斥中医的辅助作用。科学的中西医结合,是让手术刀的精准与草药的温和形成互补,让放化疗的强大攻势与针灸的疏通调和达成平衡。正如自然界的阴阳相生,肿瘤治疗也在这种动态平衡中,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机与尊严。

(贾文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药科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