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感冒时为什么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2023-10-11 17:5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季节交替或气温骤变时,感冒就成了高频出现的“小麻烦”。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鼻子堵得喘不过气,纸巾用了一包又一包,喉咙痒得忍不住咳嗽,整个人昏沉乏力。这些看似寻常的症状背后,其实是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展开“攻防战”的复杂过程。为什么感冒会引发鼻塞、流涕、咳嗽?这些症状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科学应对?本文将从医学原理到实际应对,为你一一解答。

一、感冒的本质:一场免疫系统的“防御战”

要理解感冒症状的由来,首先需要明确感冒的本质。普通感冒大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其中鼻病毒最为常见(约占50%),其次是冠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这些病毒通过空气飞沫、接触污染物体等途径进入人体,首选“攻击目标”就是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黏膜。

当病毒突破黏膜表面的防御屏障(如黏液、纤毛)后,会迅速侵入黏膜细胞并开始复制。此时,人体免疫系统会立刻启动“防御机制”:免疫细胞(如白细胞、淋巴细胞)被激活,释放出大量炎症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等),这些物质一方面能抑制病毒复制,另一方面也会刺激周围组织,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这就是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的“幕后推手”。

二、鼻塞:呼吸道“交通堵塞”的真相

鼻塞是感冒最让人难受的症状之一,尤其在夜间,往往让人辗转难眠。很多人以为鼻塞是“鼻子被鼻涕堵住了”,但其实根源在于鼻黏膜的“肿胀”。

鼻腔内壁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鼻黏膜,黏膜内有丰富的血管和腺体。当病毒侵入鼻腔时,免疫系统释放的炎症介质会使鼻黏膜下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液中的液体和白细胞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鼻黏膜充血、肿胀。就像原本宽敞的“鼻腔通道”被肿胀的黏膜挤压变窄,空气流通受阻,自然就会感到鼻塞。

此外,鼻黏膜中的杯状细胞和腺体在炎症刺激下会分泌更多黏液,这些黏液不仅能黏附病毒和异物,也会进一步加重鼻腔堵塞的感觉。

三、流涕:身体的“清洁防御”机制

感冒时的流涕症状,本质上是身体清除病毒和炎症产物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根据病程不同,鼻涕的性状也会发生变化,背后的原因各有不同:

-初期清水样鼻涕:感冒初期,病毒刚刚侵入鼻黏膜,免疫系统迅速启动防御。此时鼻黏膜腺体受炎症介质刺激,分泌大量稀薄的黏液,这些黏液可以冲刷附着在黏膜表面的病毒,减少病毒对细胞的进一步侵害,因此呈现清水样。

-中期黏液性鼻涕:随着病情发展,鼻腔内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会聚集到感染部位,吞噬病毒和坏死细胞。此时鼻涕中的蛋白质和细胞成分增多,质地会变得黏稠,颜色可能呈白色或淡黄色。

-后期脓性鼻涕:如果感冒合并细菌感染(如鼻窦炎),中性粒细胞在吞噬细菌后会死亡,释放出酶和分解产物,使鼻涕中含有大量坏死细胞和细菌代谢物,呈现黄色或绿色的脓性状态。这并不意味着病情“加重”,而是免疫系统与细菌战斗后的“战场残留物”。

需要注意的是,流涕虽然是正常的防御反应,但过度流涕会导致鼻黏膜受损、鼻腔刺激,甚至引发鼻前庭炎(鼻孔周围皮肤发红、疼痛),因此需要适当处理。

四、咳嗽:呼吸道的“排异反射”

咳嗽是感冒时另一个常见症状,有时轻微干咳,有时伴有咳痰,这其实是呼吸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呼吸道(包括咽喉、气管、支气管)黏膜上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当病毒感染引起黏膜炎症、分泌物增多时,这些刺激会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咳嗽中枢,触发咳嗽反射:

-干咳:感冒初期,病毒主要侵犯咽喉和气管上段,黏膜充血、干燥,刺激神经末梢引发咳嗽,但此时呼吸道分泌物较少,因此表现为干咳。这种咳嗽的目的是通过气流冲击,清除黏膜表面的刺激物(如病毒、坏死细胞)。

-咳痰:随着炎症向下蔓延至支气管,黏膜腺体分泌增加,加上白细胞吞噬病毒后的残留物,会形成痰液。咳嗽时,气管和支气管的肌肉收缩,将痰液推向咽喉并排出体外,从而减少呼吸道内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防止感染扩散。

咳嗽虽然有助于排痰,但剧烈或频繁的咳嗽会消耗体力、影响休息,甚至导致咽喉疼痛、胸痛等不适,因此需要根据情况适当缓解。

五、其他常见症状:全身与局部的“联动反应”

除了鼻塞、流涕、咳嗽,感冒时还可能出现咽痛、头痛、乏力、发热等症状,这些都是免疫系统与病毒对抗的“全身表现”:

-咽痛:病毒感染咽喉部黏膜后,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现浅表溃疡,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尤其在吞咽时疼痛会加重。

-头痛、乏力: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会释放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这些物质不仅能抑制病毒复制,还会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血管扩张、代谢加快,引起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

-发热:当病毒感染严重时,人体会通过升高体温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高温能抑制病毒复制,同时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因此,发热是身体的一种“主动防御”,通常体温不超过38.5℃时无需急于退热,只需补充水分、休息即可。

这些全身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病毒毒力、人体免疫力有关,一般在感冒后1-2天出现,3-5天逐渐缓解。

六、症状背后的误区:别让错误认知耽误恢复

面对感冒症状,很多人存在一些错误认知,不仅影响恢复,还可能加重不适:

-误区1:鼻塞时用力擤鼻涕能“通鼻”

用力擤鼻涕会使鼻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可能导致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尤其是儿童)。正确的做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另一侧,两侧交替进行,避免用力过猛。

-误区2:咳嗽时“强忍”能减少损伤

强忍咳嗽会导致呼吸道内压力升高,可能损伤气管黏膜,还会使分泌物滞留,增加感染风险。轻微咳嗽无需抑制,若咳嗽影响休息,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咳药。

-误区3:发热必须立刻“退烧”

前文提到,适度发热有助于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盲目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可能抑制免疫反应,延长病程。只有当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头痛、肌肉酸痛时,才需要使用退烧药缓解不适。

-误区4:感冒时“捂汗”能加速痊愈

捂汗会使体温升高、脱水加重,尤其对儿童和老年人来说,可能导致高热惊厥或电解质紊乱。感冒时应保持室内通风,穿着宽松衣物,多喝水补充水分,更利于恢复。

七、科学应对感冒症状:缓解不适的正确方法

感冒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在7-10天内自愈),治疗的核心是缓解症状、帮助身体恢复,而非“消灭病毒”。针对不同症状,可采取以下措施:

-鼻塞、流涕: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洗鼻器或喷雾),清除鼻腔分泌物,减轻黏膜水肿;鼻塞严重时可短期使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滴鼻液),但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避免鼻黏膜反跳性充血。

-咳嗽:干咳时可使用右美沙芬等镇咳药;有痰时选择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祛痰药,帮助痰液稀释咳出,避免镇咳药与祛痰药同时使用(会抑制排痰)。

-咽痛:用温盐水漱口(1杯温水加半茶匙盐),减轻黏膜刺激;含服润喉糖(如薄荷糖、蜂蜜糖),保持咽喉湿润。

-全身症状:保证充足睡眠(每天8-10小时),让免疫系统得到修复;多喝水(每天1500-2000毫升),补充发热和流涕丢失的水分,促进代谢废物排出;饮食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蛋白质(如鸡蛋、牛奶)和维生素(如新鲜蔬菜、水果),增强免疫力。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提示病情加重或合并其他疾病,应及时就医:持续高热超过3天、剧烈咳嗽伴胸痛或呼吸困难、咳大量黄脓痰、鼻涕呈黄绿色且伴有头痛和面部疼痛(可能合并鼻窦炎)等。

结语:认识症状,科学应对,不必过度焦虑

感冒时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本质上是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对抗的“正常反应”,它们既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也是清除病原体的“防御手段”。了解这些症状的成因,不仅能消除对感冒的恐惧,还能帮助我们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避免陷入误区。

当然,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日常生活中注意勤洗手、避免接触感冒患者、保持室内通风、规律作息、增强锻炼,都能降低感冒的发生概率。即使不小心感冒,也不必焦虑——正确对待症状,耐心等待身体的免疫系统“打赢这场仗”,就能顺利恢复健康。

(赵海燕 河南省沈丘县北杨集乡中心卫生院 内科/全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