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胸口又闷了,动不动就喘不上气……” “医生,我这边疼得厉害,是不是心梗了?”
当心脏发出的警报声越来越响,很多人会陷入恐慌。特别是听到“心脏血管堵了”这样的诊断,更是心惊胆战。别慌张!现代医学的进步,尤其是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为心脏血管“堵塞”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今天,就让我这个介入手术部的护士,带大家一文读懂这个“疏通管道”的微创“神器”——心脏支架手术。
我们的心脏,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水泵”,需要源源不断的血液供应才能正常工作。而供应心脏血液的血管,就是冠状动脉。随着年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这些“管道”内壁可能会慢慢积累“垃圾”,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完全堵塞。这就好比家里的水管被水垢堵塞,水流不畅。当冠状动脉发生这种“堵塞”时,心脏的血液供应就会减少,医学上称为冠心病。轻则引起胸痛、胸闷、气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绞痛;重则可能因为血管完全堵塞,导致心肌细胞大面积坏死,这就是可怕的心肌梗死。
那么,当心脏的“管道”堵了,心脏支架手术是如何“疏通”的呢?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微创的介入治疗技术。它不需要开胸,只需要在手腕或大腿根部的动脉上做一个米粒大小的微小切口,通过一根极细的导管,在X光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像导航一样精准地到达堵塞的冠状动脉部位。
接着,医生会通过导管送入一根纤细的导丝,越过堵塞区域,就像在拥堵的道路上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然后,再沿着导丝送入一个压缩得很小的球囊,到达狭窄处后,轻轻加压充盈球囊,就能把斑块挤压,暂时扩张狭窄的血管,让血液先能勉强通过。但这只是临时措施,为了让血管能长期保持通畅,接下来就要请出主角——心脏支架了。
支架是一个非常细小的金属网状结构,它被包裹在球囊外面。当球囊把狭窄处撑开后,就会把支架精准地“部署”在狭窄或堵塞的位置。然后,医生会再次给球囊放气、撤出。这时,就像在狭窄的路段架起了一个坚固的“桥梁”,支架会依靠自身的弹性,紧紧地撑在血管壁上,永久性地保持血管的通畅。有时候,为了防止支架内再次形成血栓,医生还会在支架表面涂抹药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药物洗脱支架,它能更好地抑制血管内壁的增生,让“管道”更长久地保持畅通。
整个手术过程通常只需要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当天或第二天往往就能下床活动。相比传统的开胸搭桥手术,心脏支架手术真正实现了“微创”,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当然,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支架会不会移位?”“放了支架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其实,支架一旦成功释放并扩张到位,就会和血管壁紧密贴合,非常稳固,一般不会移位。但是,放了支架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心脏支架只是解决了当前堵塞的问题,并没有消除导致血管堵塞的根本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术后坚持遵医嘱服药,特别是抗血小板药物和调脂药物,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等,才是预防血管再次堵塞、保证心脏健康的关键。
所以,当被告知心脏血管堵了,千万不要过度恐慌。心脏支架手术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管道工,能够微创、高效地为你“疏通”堵塞的心脏血管,让心脏重新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术后管理,你的心脏依然能够强劲有力地跳动,陪伴你走过更多美好的时光!
(王倩 开封市中心医院 介入手术部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