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检查是体检中常见的项目,但当拿到“肝功能异常”的报告时,许多人第一反应是“得了肝炎”。实际上,肝功能异常并不等同于肝炎,它可能是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也可能与生活习惯、药物使用等非疾病因素密切相关。
一、肝功能异常:肝脏功能的“晴雨表”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承担着解毒、合成、转化等重要功能。肝功能异常是指血液中与肝脏代谢相关的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偏离正常范围,提示肝脏可能受到损伤或功能下降。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皮肤或眼白发黄)、恶心呕吐等,但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关键点:肝功能异常是结果,而非疾病名称。它可能是肝炎的表现,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导致,需结合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二、肝炎: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但非唯一
肝炎是指肝脏炎症,通常由病毒感染(如乙肝、丙肝)、酒精、药物或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可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而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则无传染性。
肝炎患者常出现肝功能异常,但并非所有肝功能异常都由肝炎导致。以下因素同样可能引发肝功能异常:
1.药物与毒物损伤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长期或过量使用抗生素(如环丙沙星)、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某些中药,可能直接损伤肝细胞,导致药物性肝损伤。此外,酒精、工业毒物(如苯、四氯化碳)也可能引发类似问题。
2.代谢性疾病:脂肪肝的隐匿威胁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密切相关。当肝脏脂肪堆积超过5%时,肝细胞可能肿胀、坏死,导致肝功能异常。患者常无症状,但B超检查可发现肝脏回声增强。
数据: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超25%,其中约20%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3.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的“误伤”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或胆管导致的炎症。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黄疸,血液中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
4.胆道系统疾病:胆汁淤积的连锁反应
胆囊炎、胆结石或胰腺肿瘤可能阻塞胆汁排泄,导致胆汁淤积在肝脏内,引发肝细胞损伤。患者常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血液中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三、生活习惯: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除了疾病因素,以下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
1.饮食不当:高脂高糖的“甜蜜负担”
长期摄入高脂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或高糖饮料,可能引发脂肪肝。此外,检查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或饮酒,可能干扰检查结果准确性。
2.熬夜与过度劳累:肝脏的“修复时间”被剥夺
肝脏在夜间(尤其是23:00-3:00)进行自我修复和解毒。长期熬夜或过度劳累会干扰这一过程,导致肝细胞损伤。研究发现,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群,转氨酶升高的风险显著增加。
3.药物滥用:自行用药的“危险游戏”
非处方药(如感冒药、退烧药)中常含对乙酰氨基酚等成分,过量使用可能引发肝损伤。此外,部分中药(如何首乌、雷公藤)也可能具有肝毒性。
4.情绪波动:压力下的“肝脏危机”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抑郁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肝脏血流和代谢。研究显示,慢性压力人群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1.5倍。
四、如何准确解读肝功能报告?
转氨酶(ALT、AST):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常见于肝炎、药物性肝损伤。
胆红素(TBil、DBil):升高提示胆汁排泄障碍,可能与胆道疾病或溶血相关。
白蛋白(ALB):降低提示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常见于肝硬化晚期。
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可能与胆道梗阻或骨骼疾病相关。
进一步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肝脏B超、CT或MRI、肝脏弹性测定(FibroScan)等。
五、保护肝脏:从生活细节做起
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比例;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肉类,降低寄生虫感染风险。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脂肪肝。
疫苗接种: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预防病毒性肝炎。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如肥胖者、糖尿病患者、长期饮酒者)应每半年检查一次肝功能。
肝功能异常是肝脏发出的“警示信号”,但无需过度恐慌。肝脏没有痛觉神经,它的“沉默”更需要我们主动关注!
(邓欢 马村区人民医院 检验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