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天热头晕不一定是中暑,血管问题要排查

2025-03-19 18: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才在太阳底下走十分钟,就头晕眼花,肯定是中暑了。”

“多喝点水、歇一会儿就好,哪有那么娇气。”

    每年六到八月,各大医院急诊的“头晕大军”里,超过一半的人把症状简单归因于“中暑”。事实上,高温只是诱因,真正让大脑发晕的,往往是隐藏在血管里的定时炸弹——脑动脉狭窄、低血压灌注不足、心律失常导致的低排血量,甚至是大面积肺栓塞的前兆。若一味喝藿香正气水、涂清凉油,可能错过黄金救治时间。

    本文想提醒所有人:当气温升高,头晕不再是“小毛病”,而是一条需要层层排查的“血管警报链”。

一、高温如何“联手”血管制造头晕

    气温超过33℃时,人体为了散热,皮肤血管会主动扩张,血液大量涌向体表。对于健康人来说,心脏只需加快收缩频率,就能维持大脑正常灌注。然而,如果血管本身已经狭窄、弹性下降,或者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外周血管的“抢血”就会让大脑瞬间陷入“低灌注”状态,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站立不稳。

    更危险的是,高温脱水会让血液黏稠度上升,血小板活性增强,原本附着在血管壁上的不稳定斑块随时可能破裂,形成血栓,直接诱发急性脑梗。换句话说,高温不是“病因”,而是把潜在血管问题推向悬崖的那只手。

二、容易被误会的四种“假中暑”

1.  低灌注性脑缺血

典型场景:老人清晨买菜,回家路上太阳暴晒,突然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

核心机制: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加上出汗脱水,血压骤降,脑血流瞬间减少。

2.  心律失常性晕厥

典型场景:年轻人熬夜加班,午后高温外出,心跳忽快忽慢,眼前一黑几乎跌倒。

核心机制:室性早搏、房颤、室上速等导致心排量骤降,大脑“断电”。

3.  肺栓塞的“先兆头晕”

典型场景:久坐办公室的白领,空调房里一坐一整天,下班挤地铁时突发头晕、呼吸急促。

核心机制: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卡在肺动脉,早期仅表现为低氧血症和脑供氧不足。

4.  高血压危象

典型场景:平时血压控制尚可,连续几天熬夜、吃烧烤、喝啤酒,头晕伴剧烈搏动样头痛。

核心机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骤升,脑血流自动调节崩溃,引发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三、一分钟自查:我的头晕像哪一种

1.  看时间

    中暑多在高温暴露30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血管性头晕可在几分钟内突然发生,也可能在日晒后数小时延迟出现。

2.  看体位

    中暑与体位关系不大;血管性头晕常在站立、走路或转头时加重,平卧后略缓解。

3.  看伴随

    中暑常伴高热、皮肤灼热、无汗;血管性头晕可伴肢体麻木、言语不清、心悸、胸痛、呼吸困难。

4.  看缓解

    补液、休息后,中暑症状逐渐减轻;血管性头晕即使转移到阴凉处,仍反复发作甚至进行性加重。

四、急诊医生如何“抽丝剥茧”

第一步:生命体征

    同时测量双上肢血压,若收缩压差>20 mmHg,提示主动脉夹层或大动脉狭窄;心率>120次/分或<40次/分,需紧急心电图。

第二步:血液与影像

    血常规排除贫血、感染;D-二聚体升高需警惕肺栓塞;电解质、肾功能评估脱水程度;头颅CT排除脑出血,必要时MRI-DWI发现早期梗死。

第三步:血管评估

    颈动脉超声看斑块;经颅多普勒看颅内血流;肺动脉CTA确诊肺栓塞;冠脉CTA或造影排查心肌缺血。

    整个流程在三级医院“卒中-胸痛-肺栓塞”三大绿色通道内,可在90分钟内完成。

五、把风险降到最低:高温天的“血管保护七条”

1.  喝水有刻度

    成年人每日至少2000毫升,分8-10次饮用,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大量出汗时,可在500毫升水中加入1克食盐和半只柠檬,自制“口服补液”。

2.  药物不放假

    降压药、抗凝药、他汀类药物在高温天更要规律服用。若出现头晕、乏力,先测血压、心率,再决定是否调整剂量,切勿擅自停药。

3.  避开“热浪时段”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戴宽檐帽、穿浅色透气衣物,用湿毛巾围颈降温。

4.  空调别贪凉

    室内外温差控制在7℃以内,避免血管频繁剧烈收缩扩张;空调房每2小时开窗通风10分钟,防止缺氧。

5.  运动讲节奏

    选择清晨或傍晚快走、游泳、太极,运动前中后各喝100-150毫升水,若出现心悸、头晕立即停止。

6.  饮食减负担

    高温天胃肠血流减少,宜清淡易消化,少烧烤、少啤酒、少冷饮,避免血脂、尿酸飙升。

7.  高危人群早筛查

    年龄≥50岁、既往有脑梗/心梗/房颤/下肢静脉血栓、长期吸烟、久坐不动者,建议在高温季来临前做一次颈动脉+下肢静脉超声,必要时查冠脉CTA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六、真实病例:一次“假中暑”背后的血管危机

    55岁的李先生,出租车司机,平时血压、血脂略高,自认为“没症状就不用吃药”。7月午后,他送客途中突感头晕、恶心,靠边停车后症状加重,被路人误以为中暑,递来藿香正气水。李先生喝后呕吐,仍坚持“再歇歇就好”。

    半小时后,家属赶到,发现他说话含糊、右侧肢体无力,紧急送医。头颅MRI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急性梗死,颈动脉超声提示重度狭窄,D-二聚体正常,排除肺栓塞。医生立即启动静脉溶栓,24小时后症状明显改善。

     李先生事后回忆,过去半年已有“开车时一过性黑蒙”,却以为是疲劳。医生告诉他,高温脱水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炸弹是长期未控制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七、写在最后:把每一次热浪都当成体检

   高温是放大镜,把原本隐匿的血管问题照得纤毫毕露。头晕不再是“多喝点水”就能糊弄的小插曲,而是身体在提醒你:血管需要年检,心脏需要减负,血液需要稀释。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家人、同事、朋友,也转给那个在烈日下奔波的自己。下一次头晕来袭,别急着掐人中、喝十滴水,先找阴凉处坐下,测血压、数脉搏,观察是否伴随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胸痛憋气。若症状持续或加重,立即拨打120,告诉接线员“疑似脑卒中或心血管事件”,为大脑和心脏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热浪终将过去,血管健康却要伴随一生。愿每一个盛夏,我们都能带着清醒的头脑,平安地吹到第一口晚风。

(张熙康 中牟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