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伏天,全国多地开启“高温炙烤模式”,中暑患者数量也随之攀升。从户外工作者突然晕倒,到老人在家中因闷热出现意识模糊,中暑绝非“小毛病”——重症中暑(热射病)的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事实上,中暑发生前,身体会不断发出“预警信号”,及时捕捉并应对,能有效避免危险。
什么是中暑?身体为何会“过热”?
中暑本质是“身体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体温异常升高”的急性疾病。人体正常核心体温维持在36-37℃,当环境温度超过35℃、湿度大于60%时,散热的主要方式(出汗蒸发、皮肤传导)会大打折扣:
高温下长时间暴晒或剧烈运动,身体产热激增;
闷热环境中(如密闭车厢、未通风的房间),汗液无法蒸发,热量无法散发;
脱水时(出汗多却没及时补水),血液循环变差,热量无法通过血液带到皮肤表面散发。
此时,体温调节中枢“失控”,核心体温超过38℃就可能出现中暑症状,超过40℃时,大脑、肝脏、肾脏等器官会因高温受损,引发多器官衰竭。
中暑前的三级预警信号,一个比一个危险
中暑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从“轻度不适”逐渐发展为“危及生命”的过程。识别这三个阶段的信号,能抓住最佳干预时机。
一级预警:先兆中暑(核心体温<38℃)
这是身体最早期的“求救信号”,此时及时降温补水,就能快速缓解:
全身症状:头晕、头痛(太阳穴突突跳痛)、口渴(嘴唇干裂)、多汗(衣服湿透)、全身乏力(手脚发沉);
皮肤表现: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因出汗多导致);
其他信号:注意力不集中(比如骑车时差点闯红灯)、动作变缓(拿东西时手抖)。
应对办法:立刻到阴凉处休息,解开衣领,喝常温的淡盐水(每1000毫升水加1-2克盐)或运动饮料,用湿毛巾擦额头、脖子降温,通常1小时内可恢复。
二级预警:轻症中暑(核心体温38-40℃)
若先兆中暑未及时处理,症状会加重,此时身体已出现明显的功能紊乱:
体温升高:额头发烫,用体温计测量腋温超过38.5℃;
循环异常:心跳加快(静息时每分钟超过100次)、呼吸急促(像跑完步一样喘气)、血压略降(站起来时眼前发黑);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吃不下东西,甚至喝水都吐)、腹痛腹泻(因肠道血管扩张缺血导致);
神经系统症状:烦躁不安(想发脾气)、判断力下降(比如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应对办法:尽快转移到空调房(温度调至26℃左右),用冰袋敷腋窝、腹股沟(这些部位血管丰富,降温更快),持续喝淡盐水(每次少量,避免呕吐)。若1-2小时内体温没下降,或出现意识模糊,立即就医。
三级预警:重症中暑(核心体温>40℃)
这是最危险的阶段,又称“热射病”,属于致命性急症,死亡率极高,身体会出现器官损伤的危重信号:
高热无汗:体温超过40℃,皮肤干燥滚烫(因汗腺功能衰竭,停止出汗);
神经系统崩溃:昏迷(呼之不应)、抽搐(四肢强直抖动)、胡言乱语(说听不懂的话);
多器官衰竭信号:
肾脏:尿液减少(几小时没尿)、尿色深如浓茶(提示肾损伤);
肝脏:皮肤发黄(黄疸)、右上腹疼痛;
心脏:心律失常(心跳忽快忽慢)、胸痛;
凝血:皮肤出现瘀斑、牙龈出血(提示凝血功能障碍)。
应对办法: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必须立即拨打120!在等待救援时,快速降温是唯一能救命的措施:
去掉患者衣物,用凉水喷洒全身并用电风扇吹(促进蒸发散热);
若有冰袋,裹上毛巾放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避免冰直接接触皮肤冻伤);
不要喂水(患者可能昏迷呛咳),保持侧卧位(防止呕吐物窒息)。
三类人群更容易中招,信号更隐蔽
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的中暑信号往往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
老年人:因皮肤老化、汗腺功能减退,出汗少,先兆症状(如头晕)可能被误认为“年纪大了没力气”,一旦发病容易直接进入热射病;
婴幼儿:无法表达不适,只会表现为哭闹不止、脸色发红或苍白、拒绝吃奶,体温升高时容易抽搐;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服用降压药(可能减少出汗)、利尿剂(易导致脱水)的人群,中暑时可能以“胸闷、胸痛”为主要表现,掩盖了中暑本质。
这类人群的家人要格外注意:老人独居时每天检查房间通风情况,婴幼儿避免在正午外出,慢性病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温水和防暑药。
预防中暑:记住“三字诀”
与其等信号出现再处理,不如提前做好预防:
避:避开高温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必须外出时穿浅色透气衣物,戴宽檐帽、太阳镜,随身携带遮阳伞;
补:少量多次补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每天饮水量2000-3000毫升,出汗多的人可喝淡盐水(每500毫升水加半瓶盖盐)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查:定期检查身体状态,高温天出现轻微头晕时,立即停下手中的事,找阴凉处休息;家中常备藿香正气水(口服液)、十滴水等防暑药,但注意:藿香正气水含酒精,开车时别喝。
高温天气里,身体的每一个“小不适”都可能是中暑的预警。记住:中暑是可防可治的,及时捕捉信号、科学应对,就能平安度过“烤”验。
(唐红波 河南宏力医院 急诊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