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突然听不清声音?耳朵可能“偷懒”了

2025-07-17 08:5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耳朵“罢工”前,先给你发几个信号

“医生,我昨天还好好的,今天早上起来耳朵就像塞了团棉花,别人说话像隔着老远!”门诊经常碰到这样急得团团转的患者。耳朵这玩意儿平时特低调,一旦“偷懒”,才让人发现它多重要——吃饭听不清家人聊天,过马路听不见汽车喇叭,连打电话都得把音量调到最大。

其实,耳朵突然“干活不积极”,不是毫无征兆的。它在“罢工”前,可能早就给你发过信号:

1. 耳朵里总嗡嗡响,像有只蜜蜂在飞(医学上叫“耳鸣”)

2. 听声音时,明明音量够大,却像隔着层水,模糊不清

3. 开会或人多的地方,别人说话能听见,但分不清具体内容

4. 偶尔有耳朵发闷、发胀的感觉,像坐飞机时的气压不适

这些信号可能只持续几分钟,很容易被忽略。但如果频繁出现,就得小心了——耳朵可能在提醒你:“再不管我,我就真歇菜了!”

二、耳朵是怎么“偷懒”的?先看看它的“工作流程”

耳朵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音器”,而是一套精密的“音响系统”,分三个部分协同工作:

1.外耳:负责“收集声音”

耳朵眼(外耳道)和耳廓就像喇叭的收音网,把外界的声音(比如说话声、汽车声)收集起来,传到鼓膜。如果外耳道被耳屎堵死,或者进水发炎肿了,声音传不进去,就会听不清——这叫“传导性耳聋”,相当于音响的电线被压住了。

2.中耳:负责“放大声音”

鼓膜后面有三块小骨头(锤骨、砧骨、镫骨),它们像一组杠杆,能把鼓膜接收的声音放大20倍,再传给内耳。如果感冒引发中耳炎,中耳里积了水,小骨头就动不了,声音放不大,也会听不清——这也是传导性耳聋的一种。

3.内耳:负责“翻译声音”

内耳里有个像蜗牛壳的“耳蜗”,里面长满了纤毛细胞,能把声音的振动转换成神经信号,传给大脑。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才能“听懂”意思。如果耳蜗或听神经出了问题(比如缺血、中毒),信号传不出去或传错了,就会突然听不清——这叫“感音神经性耳聋”,相当于音响的芯片坏了。

突然听不清,最常见的是内耳“偷懒”,也就是“突发性耳聋”。这种情况来得快,可能一夜之间就听不见了,而且越拖延,恢复的可能性越低。

三、哪些行为会让耳朵“消极怠工”?

耳朵其实很娇气,这些常见行为都可能让它“闹脾气”:

1.熬夜+压力大,内耳“缺氧罢工”

现在很多人熬夜加班、刷手机,压力大到睡不着。人在紧张、疲劳时,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让血管收缩——内耳的血管本来就细,收缩后更容易缺血缺氧。耳蜗里的纤毛细胞对缺氧特别敏感,缺几分钟氧就可能“罢工”,导致突然听不清。

有个28岁的程序员,连续一周熬夜改代码,某天早上醒来发现右耳听不见了,还嗡嗡响。检查发现是内耳血管痉挛,经过活血化瘀治疗后,听力才慢慢恢复。医生说再晚来两天,可能就永久聋了。

2.耳机戴太久,“震坏”内耳细胞

耳机里的声音直接传到鼓膜,音量超过85分贝(相当于闹市的噪音),持续听1小时以上,就可能损伤耳蜗的纤毛细胞。这些细胞是“一次性”的,坏了不能再生。很多人戴耳机听歌、打电话,不知不觉就把音量调大,时间一长,耳朵就“累瘫”了。

3.感冒、过敏也会“连累”耳朵

感冒时的病毒、过敏时的炎症反应,可能顺着血液循环跑到内耳,损伤听神经。有个小朋友感冒发烧后,说“耳朵里有声音吵”,家长没在意,结果两天后孩子听不见老师讲课了,检查发现是病毒引起的突发性耳聋。

4.乱吃药,内耳“中毒”

有些药物(比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阿司匹林等退烧药)有“耳毒性”,会直接伤害内耳细胞。尤其是本身肾功能不好的人,药物排不出去,更容易在体内蓄积,导致耳朵突然“失灵”。

四、突然听不清,该做些什么?黄金时间别错过

耳朵突然“偷懒”时,前72小时是“黄金抢救期”,处理得好,大部分能恢复;超过一周,恢复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这时候别慌,按这几步做:

1.立刻停下手里的事,让耳朵“休息”

关掉耳机、远离噪音(比如别在KTV、工地待着),安静地坐着或躺着,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内耳进一步缺血)。

2.别自己瞎处理

-别用棉签掏耳朵(可能把耳屎推得更深,或戳伤鼓膜);

-别随便吃消炎药(不是所有耳聋都由炎症引起,乱吃可能耽误治疗);

-别硬扛着等“自愈”(突发性耳聋不是小感冒,等着等着可能就真聋了)。

3.马上去医院,挂科

医生会做这些检查:

-纯音测听:戴上耳机听不同频率、不同音量的声音,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

-耳镜检查:看看外耳道有没有堵、鼓膜有没有穿孔;

-声导抗检查:判断中耳有没有积水、鼓膜活动是否正常。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制定治疗方案:比如内耳缺血的用活血化瘀药,病毒感染的用抗病毒药,同时可能配合针灸、耳部穴位按摩等中医方法,帮助耳朵“重启”。

五、中医怎么帮耳朵“重新开工”?这些方法很实用

中医院对付耳朵“偷懒”,有几招独特的办法,能帮耳朵“活络筋骨”:

1.穴位按摩:给耳朵“按按开关”

-按“听宫穴”:在耳屏前,张嘴时会出现一个小凹陷,用食指轻轻按揉,每次1分钟,每天3次,能促进耳部血液循环。

-按“翳风穴”:在耳垂后面的凹陷处,用拇指按压,力度以有点酸胀感为宜,能缓解耳鸣、耳闷。

-拉耳廓:用手捏住耳廓,从上到下轻轻拉动,每次10下,能刺激外耳和内耳的神经。

2.中药调理:给内耳“补补能量”

中医认为,耳朵和“肾”“肝”关系密切——“肾开窍于耳”,“肝主疏泄”。如果是肾虚导致的听力下降,可能用枸杞、熟地等补肾的药;如果是肝气郁结(比如压力大引起的),可能用柴胡、郁金等疏肝的药。具体用什么药,得让医生辨证后开方子。

3.针灸治疗:给神经“通通电”

针灸常用“听会穴”“侠溪穴”等穴位,通过针刺刺激神经,帮助恢复听力。有些患者针灸一次后,就觉得耳朵里的“棉花”变薄了,听声音清楚了一些。

六、平时怎么“讨好”耳朵,让它不偷懒?

1.别让耳朵“加班”

-戴耳机听音乐时,音量别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次不超过1小时,中间休息10分钟;

-少去噪音大的地方(比如酒吧、演唱会),如果必须去,戴上耳塞,减少噪音对耳蜗的损伤。

2.给耳朵“吃点好的”

-多吃富含锌的食物(比如牡蛎、瘦肉、坚果),锌能保护听神经;

-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比如粗粮、鸡蛋、绿叶菜),维生素B能营养神经,减少耳鸣。

3.别让身体“连累”耳朵

-感冒时及时治,别拖着,避免病毒跑到内耳;

-控制好血压、血糖,高血压、糖尿病会损伤内耳血管,让耳朵“供血不足”;

-别熬夜、别过度劳累,让内耳细胞能“好好休息”。

七、最后说句实在话

耳朵“偷懒”不是小事,尤其是突然听不清,千万别等“自己会好”。黄金抢救期就那么几天,错过了可能一辈子都跟模糊的声音打交道。

平时多关注耳朵的“小情绪”——耳鸣了、耳闷了,早点处理;少做那些让耳朵“不开心”的事——别总戴耳机熬夜,别随便乱吃药。

耳朵帮我们听见鸟语、听见笑声、听见世界的各种声音,我们也该好好待它。毕竟,有一双灵敏的耳朵,才能好好享受这热热闹闹的生活呀!

(姜小瑞 登封嵩正中医院 外二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